胶东半岛三面环海,每年夏秋时节,常会受到台风影响。台风行至此处,威力较南方虽然已有减弱,但也常能掀起滔天巨浪,给沿海生产生活带来破坏。尤其是在天气预报和造船航海技术较为落后的古代,一场大风的到来,往往会导致海难的发生。接下来要介绍的历史事件,就是清代在海阳县地界因大风所导致的一场海难。
这场海难具体发生在海阳县土埠岛附近海域,因此,下面行文就概称之为“土埠岛海难”。
在正式介绍此事之前,还是先了解一下土埠岛的基本情况。该岛位于海阳市西南方位,处在丁字湾口以外的黄海海域中,与辛安镇马河港相对。根据《海阳县志》的记载,土埠岛长0.25公里,宽0.14公里,岛岸线长0.82公里,面积0.03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点28.2米,距陆地最近点(南邵家村)6.2公里,属于非居民岛。
(▲土埠岛的位置示意)
由于距离陆地不远,加之又临近丁字湾(清代丁字湾内的金口港繁华一时),土埠岛在风帆时代常有商船经过。清道光十五年七月的一天,有艘商船在驶至土埠岛东侧海域时,不幸因大风而沉没,此即上文所称的“土埠岛海难”事件。
1988年版的《海阳县志》,对于“土埠岛海难”有简略记载,称:“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 大风潮涨,土埠岛东碎一商船,淹死35人。”
以上记载,对时间、地点、遇难人数等关键信息都有提及,但没有介绍具体经过。想要了解相应细节,则需查阅清光绪版《海阳县续志》。
在续志当中,收录有清代当地文士赵乃斝所著题为《吊贾客》的诗文。该诗的按语和前半篇诗文较为详细的叙述了此次海难的大体经过。(注:斝读作jiǎ,古代的酒器,文士多有以此为名者)
其按语称:“乙未七月,大风海涨,土埠岛东碎一商船,人溺死。得生者十三人。初二船,其一毁于乳山,人并归此船,共五十云。”
其前半篇诗文为:“天风暴起云飞扬,扫荡六合归海邦。海邦诸物已多殃,覆没舟楫重堪伤。广南贾客赴碣石,道出不夜遭风厄。帆樯舳舻一时毁,货物纷纷逐流水。可怜舟子五十人,生者十三三七死。”
按照上述记载,这些商人是来自两广地区(注:即诗文中提到的广南,也可能是泛指南方),他们乘坐两条船前往渤海区域(碣石在河北,也可能是泛指渤海区域)贸易,归途在胶东半岛南部沿海航行时遭遇恶劣天气。其中一艘船在乳山附近损毁,另外一艘搭载众人勉强行驶至土埠岛附近时,也因大风而沉没。船上共载有五十人,最终只有十三人获救,另外三十七人则不幸溺亡。这就是“土埠岛海难”的大体经过。(注:1988年版《海阳县志》中记载的35人可能是笔误。)
对于“土埠岛海难”的经过,《吊贾客》的作者赵乃斝之所以有详细了解,主要与其籍贯村居有关。
根据记载,赵乃斝字商尊,号柞岚,邑增生(秀才),著有文集《柞岚诗稿》。他出身于海阳有名的赵疃赵氏(也称文山赵氏)家族(注:赵疃现属行村镇),居住地距离丁字湾不远。海难发生后,他亲眼见到幸存者,心生怜悯,便写下了这首《吊贾客》,使得后人得以了解“土埠岛海难”这段历史。(本文作者:耳左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