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曙韵,中国当代著名茶人,

她也是最叛逆的“非典型茶人”。

从新加坡到中国台湾求学,

在嘉义一间破旧的老房子里,

成立了让她名声大噪的“人澹如菊茶书院”。

因为不甘心茶道和小吃夜市在一个报纸版面,

她把茶席搬进大剧院,

拿下台北市文化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曙韵在"茶家十职"

2012年,李曙韵放弃在台湾的一切,

搬家到北京,

接连创办“晚香室”和“茶家十职”。

当时她的茶教室只有20平米,

可每日都有人等她出现,

“只为一杯茶汤奔赴而来”。

她带着学生四处访茶,

推广茶席美学、开剧场茶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家十职"北京新空间

几个月前,李曙韵接连开了两个新的茶空间,

一个在北京的草场地,

一个在上海的老洋房里。

接下来十年,她想要探索新的课题。

当代中国的茶室有哪些可能?

城市中的茶小白,如何打造生活化茶席?

在低落茫然的情绪里,

茶人的意义何在?

自述:李曙韻

撰文:洪冰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楼的山西老门

从事茶这个行业三十几年,从新加坡到台北、嘉义,再到北京,现在到上海,我一直在出走,已经搬了无数次家。

“茶家十职”新的空间在今年落成,位于草场地,是迄今为止,我在北京打造的第七个茶空间。

上一个茶空间是一个画廊,去年BBC来北京采访,十几个英国人在里面找了半天,问我哪里有纯粹的中国元素。于是我就新做了这个空间,去铺陈中国的意象。

500多平米,分成三个部分。一进门,先看到18扇山西老门,创造三进的感觉,有进堂的意味。一面墙借鉴故宫的红砖墙,摆满大的茶叶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面墙摆满茶叶罐

二楼一开始全用黑色,后来发现我们的眼睛受不了,就砌回大地色。大地色和茶的五行里的土吻合,更有人情味。审评台是我们自己做的,黑色不反光,看茶汤的时候要很冷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审评台

进入茶室,抬眼望见“陆羽经,庐仝碗”,点题了茶室的核心。从唐以来,茶道的精神不应该断掉,我们这一代人要重新制定一套仪轨,渐渐地把它恢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静”在茶室的语言上无比重要,家具、器物、花,都要奔着这个原则挑选。喧闹的心经过茶室的环境得到洗礼,再回到生活中去。都说这是一个比较冰冷低迷的时代,我希望带给大家一杯温暖的茶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楼的餐桌之一

三楼是关于一桌饭。把茶和点心放在一起,教大家如何喝个中式下午茶。如何搭配茶、酒、餐,比如喝着白毫乌龙和香槟,吃着川菜。我认为是下一个中国人宴客的议题。

过去十多年,经过我们的探索,我觉得全中国已经基本完成在茶席美学上的规范。下一个十年,要解决的是茶桌的背后。如何挂画?除了传统的水墨,有没有可能引入更当代的语言?

这个空间我们用了雪松画的《太湖石》、马可鲁的抽象作品,还有杉本博司的“大海”系列版画,非常符合茶人美学的要诀。大海透露出一点点似动未动的状态,深邃而安静。茶人日复一日地练习同一个动作,我们的感受像大海一样,表面平静,平静之下有些许不同的感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家收藏的字都跟我的生长历程有关系。蒋勋的《还至本处》,出自《金刚经》。有些人喜欢一杯茶的香气,有些人喜欢茶席的美学,有些人喜欢跑到茶山去,不管你是从茶道的哪一块入门,终究会回到追求一杯心灵的茶汤,就是所谓的还至本处。

另一幅刘彦湖的《晔若春敷》,春天的植物,有生命力,带着光泽,那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茶汤颜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茶空间,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规范。目前可考的资料是文征明的《品茶图》。松树下,一个茅草屋,曲水流觞。在他的曾孙文震亨《长物志》里,可以读到对茶寮的描写。挨着山边,一个斗室,里面放置茶道具,一个茶童负责烧水,以供主人跟客人兀夜长谈。

茶正在快速复兴,当代的茶室应该有哪些符号?这就是我不断探索,不断搬家,打造一个个茶空间的原因。我想让下一个十年来探访茶道的世界各地的人,看到中国茶室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我小时候,爸爸每天从保温茶篮里拿出一把瓷壶,壶中沏的是纸包的黄枝香。茶壶是属于爸爸的权利,小朋友不能触碰的。读大学之前,新加坡出现新兴的行业叫“茶艺馆”,是一群台湾毕业的留学生开的。

在茶艺馆,拿起茶壶教老外如何泡一壶中国茶,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掌舵一把壶是多么有趣、有使命,那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接触茶艺。

为了跑远一点,我到台湾念东海大学中文系。蒋勋当时在美术系任教,受他影响,我跨系去念美术史。中文系上课是在四合院的文学院里,有时直接坐在草坪上。年纪大的老师们冬天喜欢穿着长袍马褂,操着很浓的各个省份的口音讲述楚辞、苏辛词、文字学……课余闲暇,我常提着茶篮在凤凰树下喝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北的“晚香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茶家十职”里依稀可见“晚香室”的痕迹

毕业之后我搬到嘉义生活。有一天跟着一个画家朋友翻墙,翻进了一个破旧的日本老房子,第一眼我就认定那就是我的茶室。我花了8000新台币租下来(当年6000元可以买片红印),放了三张桌子。

那是我的第一间茶室,取名“人澹如菊”。我到处跑,学插花,学吹玻璃,学打金工,不断延展茶道的厚度。现在的茶人只要花点钱就可以买到你的想象,90年代物质相对稀缺的,是需要自己去创造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李曙韵在京都高台寺的茶会

90年代我尽跑印度、锡兰、日韩的茶山。在印度第一次听到lapsung siochong,后来才得知那是来自福建桐木关的红茶,于是2000年我开始跑国内的茶山。

那时的我爱器如命,是个古董茶道具的收集者。到越南收藏海捞瓷、到建阳挖黑盏残件、到德化寻老瓷。当时我对茶席的追求,并不是奔着茶汤,是先奔着器物而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曙韵学生们的茶器

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改变了我很多。我在嘉义住10层楼,建筑就像骨折一样,窗户都是扭曲的。山崩地裂的情况下,生命太脆弱了,何况整屋子的茶道具。地震之后,喝上一杯热水都是奢侈,我其实都在反省,在危机的时刻,我守护的茶器,我追求的茶道,有什么意义?

我在台湾的时候什么都不缺,不需要为生存赚钱,很年轻就得了台北市文化奖。终于有一天我不想起床,我找不到生命的动力,不知道明天为什么要奋斗。这不是我要的人生剧本,我想要重新开始,去一个完全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到北京,我尝试去北大做考古,没有成功。为了生活,我又开始从事茶的教学。2012年,我在国子监开了在北京的第一个茶空间,取名“晚香室”,源自我收藏的弘一法师的字。茶室面积80平米,教室只有20平米。我常想,北京这么大,我的茶世界为什么这么小?

那时媒体来找我拍了一系列茶的纪录片。从某一天开始,很多人在楼下等待,就为了跟我见个面,为了一杯茶汤而来,我感觉生命有了新的驱动力。学生越来越多,我开始组队带着他们到各地茶山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茶赏六月春,台北戏棚,20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外一室香,台北戏棚,2006

在北京我继续推广自己的茶席美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剧场茶会”形式。2004年Discovery Channel 来采访我,跟基隆的夜市小吃在同一个版面。我当初年轻气盛,就哭了,把导演吓到,怎么可以把伟大的茶道跟夜市放在一起?

我说我要做一个剧场,其实我压根没去过剧场,就是为了一口气,要给他们看茶道的高度。于是我自筹资金,借了一个剧场办茶会,卖了50张票。主题是夏天的荷花茶会,一条6米的布从剧场顶部往下蔓延开来,劈开为10个茶席。茶汤慢慢淡去,南音大家王心心抱着琵琶从荷花池缓缓出场。从此剧场茶会一发不可收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浮梁四月雪,景德镇,2023

90年代我第一次去京都,在海关填职业栏时我自称是茶道工作者。当时我得到非常高的礼遇,他们对茶人的尊重超乎我的想象。反观那个时候的台湾,茶人就是服务行业,地位不高。

一直到2004年那一场剧场茶会,我们终于和云门舞集出现在同一个版面,那是文化界第一次接受茶也可以是表演艺术,茶人可以和学者、艺术家平起平坐。茶人在借由茶这个媒介,带着文化使命去影响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茶博会茶家茶会,2018

我常说没有下班的茶人,一旦成为茶人,舀一瓢水,即便是三餐煮汤,你都不会忘记对注水的训练。我对茶人的定义是,低调得像壁纸,又像空气一样重要。在一个宴会里,茶人往往都是最后坐下来,安安静静透过茶汤去表达,不需要太多语言。你就是宇宙的核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不久,我在上海静安区的百年老房子,租下一个100平米的空间,想打造一个当代的都市茶空间。这个空间里,我想要回答一个新的课题,城市中的茶客,甚至茶小白,如何在日常中打造生活化茶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王怀庆作品 右:弘一法师作品

一进门是董桥先生的三幅字,对面是一张裸女图——我刚从“一条拍卖”拍的王怀庆的版画。更早之前,我曾挂过一张裸女的照片在茶桌后面,去探测客人们喝茶时的情绪起伏,有点叛逆。窗边还有2000年收藏的弘一法师的书法。

相比北方,南方湿度高,发香型的茶像白毫乌龙、岩茶,更容易传达香气,所以茶的选类上更偏向南方的。道具上也用了更多老器物,通过更精致的选器、中西设计师家具的混搭,小的空间也让人能短暂抽离车水马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茶室里的器物

茶席就是造梦。

中国茶器除了壶跟杯子,还可以有一些小的器物。比如老玛瑙的发簪都可以做茶针,熟悉的珠宝或是海边捡一块石头,只要你对它有记忆,色泽和气质上和其他器物契合。比如季节变更,像现在是秋天,摘一些成熟的果实,铺一张橘色的底布,这些都可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曙窑作品

我的小曙窑作品偶尔也会出现在茶席上。政和白茶的杨丰的旧仓库曾经发生过火灾,10万斤茶烧了,我取了一些灰,混进釉里给他烧了一窑白茶的陶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茶序一开始先赏茶,茶人介绍这支茶的来源,包括产地的风土,为什么今天要准备这支茶,还有选用器物和水。泡茶过程中,我建议茶人专注在茶汤上。等待这壶茶几十秒的时间里,凝视你的器物,把神安住在这把壶上。出汤完,分给客人的时候,茶人跟客人可以适度交流。

当我们遇到特别好的茶,常常会忘记交流,一杯好茶汤自己就能说话,主客之间心领神会。

茶道必须来源于生活。旅途中茶人拉着茶箱,到住处先把桌上清好,安置一个茶席,就认为我们回家了。

寻常夜晚,孩子睡下,母亲独处,从冰箱顶部拿下自己的茶道具,房间的角落打开一盏灯,就是她的茶室。在灯光照耀的结界里头,茶人是可以安身立命的。

生活茶席无处不在。一个空闲时间,刻意插一盆花,把平常不舍得挂出来的,怕被小朋友弄脏的一个卷轴挂上来,穿上一套喜欢的衣服,为自己制造一些滋润。

我最近发现00后更喜欢用古老的元素,比如传统的潮州功夫茶,期待更年轻的一代人,拿着上一代传承下来的器物,用他们自信的方式喝一杯当代中国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问我茶道是不是富人阶层的特权?

我觉得中国茶道在复兴的过程中难免。为了有更好的器物更好的茶,可能是某一个阶层享受的便利。可是喝茶就是一个庶民的事情。

我教过很多建筑设计师,他们平常跑工地,随时带着功夫茶具,一有空就坐下来跟工人喝一杯茶。并不必须要回到茶桌,穿上茶服才是茶人。这就是好的茶人,茶和生活是一体的,取悦自己,然后分享茶汤,影响身边的人。

17年的时候,我意外被烧伤,在加护病房躺了两个月。我在病床上衣不蔽体,那时我总是思考在危机的时刻,茶人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东西是我跟隔壁床的病人不一样的?他们可能在哀嚎,在怨天尤人,可是我是一个茶人,我有我的尊严,我学习忍耐,读金刚经,每天感谢我的看护。

终究,我们是在追寻一杯心灵的茶汤。

*部分图片由蔡永和、茶家十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