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要注意鉴别诊断
撰文 | 凌
反复发热、腹泻,体重下降15kg
患者,男,44岁。主因“发热3月余,腹痛、腹泻1个月”收入院。
现病史:3月余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5℃,以下午及夜间为著,伴畏寒、乏力、双下肢肌肉酸痛,无其他伴随症状,多次外院查血常规均正常。考虑发热待查、病毒感染,给予头孢呋辛治疗,体温基本正常。
70多天前患者再次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0℃,伴随症状同前。查血常规、胸部CT,考虑诊断急性支气管炎,先后应用头孢类、盐酸莫西沙星静脉滴注及口服抗感染药物治疗1月余,体温有所下降,波动于37-38℃,仍偶有高热。
30多天前患者高热再发,最高体温39℃,伴畏寒、乏力、双下肢肌肉酸痛。并且出现腹痛、腹泻,为脐周以下绞痛,阵发加重,排黄色水样便5-6次/天,排便后腹痛有所缓解,无血便,无里急后重。偶有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先后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阿奇霉素、美满霉素、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盐酸莫西沙星等抗感染治疗,患者仍高热,最高体温41℃,热峰多于夜间出现。
完善检查提示患者血WBC和GR呈升高趋势,间断应用激素,体温可降至正常,停用激素24-48小时后体温复升。患者腹痛、腹泻呈进行性加重。考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可能,给予甲硝唑和去甲万古霉素口服及调整肠道菌群等治疗,无好转。拟行肠镜检查,未成功。患者仍间断高热、腹泻、排暗红色稀便,近3个月体重下降15kg。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
既往史:体健。
体格检查:T 36.2℃,P 70次/分,R 20次/分,BP 90/60mmHg。神清,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不红,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心律齐,70次/分,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3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反复检查,“真凶”竟是病毒感染?
一、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9.1x109/L,GR% 77%-88%,CRP 163.96mg/L,PCT 0.36ng/mL,ESR 5mm/h。
呼吸道病原学IgM九联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1:640阳性,余阴性。EBV-DNA6.6x10³copies/mL。布氏杆菌凝集试验、肥达试验、外斐反应、G和GM试验、隐球菌抗原检测、血培养及骨髓培养、抗结核抗体、PPD、TB试验均阴性。
风湿免疫标志物、ANA、ENA、ANCA、ASCA、免疫球蛋白+补体、抗心磷脂抗体均阴性。铁蛋白1162.1ng/mL。肿瘤标志物阴性。
骨穿细胞学: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三系形态未见明显异常,骨髓活检未见明显异常。
大便常规白细胞满视野,间断查便潜血阳性,球杆比显示肠道菌群明显减少,便培养、便艰难梭菌毒素、便找寄生虫卵、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便隐孢子+贾第虫抗原阴性。
尿常规:LEU2(+)。血生化:ALB 30.0g/L,Na+ 129.2mmol/L,ALT 45U/L。PCT 0.10ng/mL,ESR 60mm/h。尿艾迪氏计数:RBC 89万,WBC 240万/12小时。
血广州管圆线虫抗体、旋毛虫I抗体、丝虫抗原、弓形虫抗体、杜氏利曼原虫抗体阴性。
二、影像学检查
胸部CT、PET-CT未见明显异常。
腹部CT:结肠广泛管壁增厚,炎症性肠病?部分空肠病变不除外(图1)。
图1 腹部CT
结肠镜: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及降结肠见散在深凿样溃疡,病灶呈跳跃式,于回盲部、横结肠及降结肠取病理两块送检。余所见结肠黏膜光滑、血管纹理清、半月襞完整,无糜烂、溃疡及新生物。回盲瓣成唇形,阑尾开口清楚,未见糜烂溃疡及新生物。考虑诊断为结肠多发溃疡(克罗恩病?淋巴瘤?肠结核?)。
三、病理检查
结肠镜病理:升结肠针尖-栗粒大结肠黏膜组织1块,呈活动性慢性炎,伴表面糜烂及肉芽组织形成;降结肠栗粒大结肠黏膜组织2块,呈活动性慢性炎伴隐窝脓肿形成,灶性淋巴组织增生,并见少量炎性渗出物。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为EB病毒阳性的T细胞病变,性质尚不清楚,建议做全身检查。免疫组化:CD3(部分+),CD20(部分+),CD21(FDC网+),Bcl-2(部分+),Ki-67(约10%),CD5[少部分(+);比CD3阳性数量少],CD23(部分+),CylcinD1(-),CD10(-),CD56(-),GranB(散在+)。原位杂交:EBER(散在+)。
肠镜病理:回盲部针尖-粟粒大结肠黏膜组织2块,呈活动性慢性炎,伴肉芽组织形成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横结肠粟粒大结肠黏膜组织2块,呈活动性慢性炎,伴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肉芽组织形成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见少量炎性渗出物。免疫组化:CD3(部分+),CD20(少部分+),Bcl-2(部分+),Ki-67(30%+),CD5(部分+),CylcinD1(-),Bcl-6(-),CD10(-),CD56(散在+),GranB(+)。EB病毒阳性。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诊断为EB病毒阳性局灶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病变。
胃镜:内镜可见食管上中下段多发类圆形的奶酪样白色斑块,剥离斑块见其下黏膜色红,周边无充血;胃底、胃体黏膜光滑、蠕动好、色红,于胃窦、胃体部见散在点状红斑,分泌物不多,幽门圆,开放好,幽门黏膜光滑,未见充血水肿;球腔无畸形,未见溃疡,降段无异常。
最终考虑诊断:EB病毒感染、EB病毒相关的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克罗恩病可能性大、真菌性食管炎、支原体感染。
柳暗花明,对症治疗见成效
治疗上:
1、不考虑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停用万古霉素及甲硝唑。
2、EBV-DNA:6.6x103copies/mL,加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
3、请消化科会诊:诊断克罗恩病可能性大,建议加用甲强龙40mg qd ivgtt治疗。定期复查肠镜。给予甲强龙40mg qd ivgtt抑制炎症反应、美沙拉秦1g qid po治疗。患者体温正常,腹泻消失,血象正常。
4、请血液科会诊,考虑淋巴瘤证据不足,必要时复查PET-CT,如有阳性发现,再取病理。
调整治疗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排成形大便,1-2次/天,无黏液及脓血。血常规:WBC 7.0x109/L,GR% 73%,HGB 99g/L,PLT 358x109/L,CRP 6mg/L,ESR 20mm/h,PCT阴性。尿常规正常。便常规:黄软便,OB(-),镜检阴性。
患者住院第22天出院,出院诊断为脓毒症、克罗恩病可能性大、泌尿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EB病毒感染、消化道出血、肝功能异常、贫血、低蛋白血症。
EB病毒感染可有多系统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极困难
EB病毒感染与很多疾病相关,如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有别于淋巴瘤,可有多系统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极为困难。
成人EB病毒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T/NK-LPD)通常具有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背景,部分可进展为EBV相关的淋巴瘤。EBV+T/NK-LPD早期虽有感染性疾病特征,但大多呈多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多样,可呈急性或亚急性,且大部分EBV+T/NK-LPD患者随着病情发展不具有感染性疾病特征。
成人EBV+T/NK-LPD发病极少。但随着近年对该疾病的进一步认识,成年病例也逐渐增多,其在疾病早期呈多系统临床表现,缺乏明确的病理组织形态学特征,极易因误诊而延误治疗,且预后极差。
而该病例中,患者发热、腹痛、腹泻,伴畏寒、乏力,双下肢肌肉酸痛、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使得早期诊断不明确,从而误导了临床医生,进而导致病情反复3月余。
参考文献:
[1] Marques-Piubelli ML, Salas YI, Pachas C, Becker-Hecker R, Vega F, Miranda RN.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B-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and lymphomas: a review. Pathology. 2020;52(1):40-52. doi:10.1016/j.pathol.2019.09.006
[2] Lupo J, Truffot A, Andreani J, et al. Virological Markers in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Diseases. Viruses. 2023;15(3):656. Published 2023 Feb 28.
更多检验精彩内容
快来“医生站网页版”瞧一瞧
精彩资讯等你来
本文来源丨医学界感染频道
责任编辑丨舒豪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