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王承书一家准备登船回国,美国工作人员勒令她打开箱子,脱下高跟鞋检查,见什么也没查到,他们竟然一把抓住王承书6岁的儿子,说:你走可以,但这孩子是美国籍,走不了。
王承书不可置信地瞪大双眼,瞬间泪珠“啪啪”地滚落,为何他们要千方百计地阻拦王承书回到中国呢?
王承书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女性,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她出生于湖北武昌,自小便聪明,读书时成绩都是前几名,在那个年代,女性求学并不容易,但王承书硬是优异的成绩,一路披荆斩棘考入大学物理系。
1941年,为了学习到更多的物理知识,她去美国求学,师从物理学教授乌伦贝克。
那时的中国,局势动荡,国家饱受欺凌,身为中国留学生的王承书也在美国被人歧视,遭到不公平的对待。
甚至有外国的同学当面嘲讽她:“穿着旗袍的中国女人,能学好物理?赶紧回家去吧!”
这些话被王承书听在耳中,记在心中,她暗暗发誓,一定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而唯一能让他们心服口服的就是实力。
于是,她整日泡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钻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下,没多久,她提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
就连她的导师乌伦贝克,都忍不住预言:“如果继续研究下去,诺奖一定是王承书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外求学的王承书很激动,她和丈夫张文裕都一心想回国效力,然而,此时的她在美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声望,对美国影响比较大,所以,美国想方设法阻挠他们回国。
王承书和张文裕多次提交回国申请,但都被美国政府驳回,而且,美国在得知王承书有想要回国的想法,以“保护”的名义,派人监视王承书的行踪。
不但如此,还没收她采购的科研材料,屡次对她进行非法传讯。
她的朋友和导师都劝她:“中国无论生活条件还是科研条件,都比美国差多了。你在美国继续研究,早晚能拿到诺奖。”
但王承书坚决地摆摆手,坚定地说:“我的祖国现在的确很穷,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了再回去,我要亲手建设她。”
她心意已决,任何人的劝说,都无法改变她的决定,她在日记中写道:“必要时,宁愿住在集中营,也不能做不利于祖国的事。”
为了躲过美方的审查,她悄悄将研究的相关资料和书籍,分成 300 多个包裹,分批寄回祖国,这个过程风险系数很高,一旦被美国政府发现,她的生命都可能受到威胁。
但这些资料对祖国的科研事业,用处非常大,王承书宁愿冒险做这件事,也要把这些宝贵的资料送回祖国。
之后,他和丈夫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申请回国,毫无意外都被拒绝了,但他们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公布的中美两国侨民(包括留学生)可以自由归国的消息传来,王承书和爱人立刻就申请回国。
但美国仍不甘心,把他们的回国申请驳回,又过去两年,也就是1956年,王承书一家终于有机会登上回国的轮船。
然而,在回国经过海关时,王承书还是遭到了美军的检查,他们要求王承书打开箱子,粗暴地检查行李,还让王承书把鞋子脱掉,连鞋底都不放过。
王承书咬紧后槽牙,但为了能顺利回国,她只能照做,但他们还是毫无收获,最后,他们竟然一把抓住王承书6岁的儿子张哲,说:你走可以,但这孩子是美国籍,走不了。
王承书不可置信地瞪大双眼,身体微微颤抖着,她紧紧地抱住孩子,眼泪瞬间就流了出来,他们侮辱她可以,但为难一个孩子实在是忍不了。
丈夫张文裕示意她冷静,赶紧找人帮忙,经过一番艰难的辗转,他们自愿放弃儿子的美国籍身份,才终于如愿带着儿子登船。
虽然中间闹得很难看,但最后王承书一家还是坐上回国的轮船,而美国之所以这么防备着她,是害怕王承书和丈夫将原子能的秘密带回中国。
回国后,王承书加入中国科学院,同时兼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2年后,钱三强找到王承书,想让她调转研究的方向,他说:“现在国家需要你,离开北大,放弃统计物理,去搞铀同位素分离研究,你愿意吗?”
王承书想都没想就同意了:“行!”
要知道,王承书深耕了20多年统计物理,假以时日,她肯定会凭借这个专业功成名就,一旦她放弃,等于前功尽弃。
而且,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在我国是一片空白,一切都要从头摸索,但她只用了2年,就做出了成绩。
结果,钱三强再次找到她说:“国家准备搞一个大家伙,需要你再次转行,给这个大家伙研究燃料,而且这次不在北京,得去外地,因为项目的保密性,你得守口如瓶。”
王承书答应了,她知道国家这是信任她。
幸运的是,丈夫张文裕也是搞物理的,得知妻子被神秘调往兰州,猜到她是去替国家去做大事了,他没有多说什么,默默地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好儿子。
之后,王承书收拾行李离开家,来到兰州504厂,504厂是负责研究“大家伙”所需的燃料——浓缩铀的。
刚开始有苏联专家在,但后来苏联专家全部撤走,还带走了所有的资料,只留下一堆破铜烂铁。
王承书到岗后,成了这里唯一的女性,为了尽快弄明白核心燃料的理论,她和同事们一头扎进计算中。没有计算机,他们就用一支笔、一张纸、一盏灯,日以继夜地计算着。
办公室里,沙沙沙的声音充斥着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公式,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没多久,计算的稿子塞满了一个又一个大抽屉,而年仅44岁的王承书,一头乌黑的秀发,却悄悄变白了,她的脸上满是疲惫,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
1964年,王承书和同事提前113天交付产品,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
在此之前,王承书的名字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直到多年后,人们才渐渐知道了王承书的名字和事迹。
她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为国家三次转行,但我觉得她不是居里夫人的复制粘贴,而是有着自己独特魅力的女科学家——王承书。
1994 年,王承书病危时留下遗嘱:把积攒的 10 万元钱和 3 万元国库券捐给“希望工程”,其余的存款全部交党费。
她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为了国家的事业,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这种舍身忘我的深明大义,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缅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