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武器装备至关重要,大到坦克飞机,小到士兵军服、头盔。
有人问头盔的作用真的那么厉害吗?
可千万别小看头盔的作用,虽然头盔无法挡住子弹的射击,但却可以挡住弹片和跳弹的杀伤,美国就因为在二战战场上大量配备了M1头盔,至少避免损失7万多美国大兵。
在很多影视剧里,都可以看到美军,几乎人人都戴着头盔,不仅给人一种正规军的形象,而且还能在关键时刻救下性命。当时一战的时候,西方军队在战场上戴钢盔也是很少见的,但是西方各国通过工业革命,建立起一套非常成熟的工业生产链,工业能力的大大提升, 让钢盔得到普及,到了二战,美英法德等各国的士兵基本上人人都带有钢盔。
但是,在朝鲜战场却很少能看到我军志愿军有戴头盔的。纵观历史,不管是八年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我军不少军队都戴着钢式头盔。而且在国庆阅兵时,就有骑兵阵型带着头盔走过天安门。可为何到了朝鲜战场,我军志愿军就不戴头盔了呢?
有人说是我国钢铁能力生产不足,而且生产技术落后。确实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百业待兴,工业能力严重不足,钢产量一年才60万吨。
但当时东北重工业已被我国从敌军手里收复回来,而且一个钢盔所需的钢材才四五斤,即便生产10万个钢盔,也只不过消耗掉两百五十吨钢材,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点损耗还是承担得起的。况且钢盔不是食物等消耗品,它可以用上很长时间。兵工厂生产一批头盔,完全可以供志愿军们用上两三年。
虽然当时中国工业落后,专业的技术人才缺失,但是我国在50年代初就可以生产出迫击炮,榴弹等武器,而且生产钢盔的技术含量并不高,我军完全有能力生产。
也有人说是因为我军后勤补给跟不上,在美军每日每夜对我军后勤供给线的轰炸下,前线士兵的弹药,粮食等物资一直送不过去。但这个却不值得考究的,因为钢盔不同于食品等消耗品,其使用寿命很长,而且志愿军们完全可以在后方佩戴好钢盔后再前往前线,不需要后期再靠后勤供给。
那么志愿军们为什么不戴头盔?这还得从当时的战斗环境入手分析。
据资料记载,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向敌方发起进攻时,敌方对我军造成的伤亡83%来自我军胸腹部,15%才来自头部,可见戴头盔,效果并不大。钢盔的防护作用有限,其主要是用来防止跳弹和弹片对士兵的伤害,而志愿军士兵大部分都是被子弹击中胸腹部而牺牲的。尤其是在发起正面进攻时,头盔根本挡不住敌方的子弹,即便是现在最先进的军用头盔也挡不住近距离的射杀,并且子弹的巨大冲击很轻易就使士兵的脖子扭断。
再有我军因为武器装备的落后,不能跟敌方正面相对抗。所以我军一直采用运动战模式,对敌方进行穿插迂回包围的战术,这就要求我方军士作战灵活,机动性强。
但是戴个头盔不仅增加负重,而且消耗士兵体力。我军不像美军有装甲车这样的现代化武器,各种战斗基本上都是徒步前进,有时候一夜就要走十几里路。况且当时后勤跟不上,我军常常吃不饱饭,一个钢盔如果换成粮食,可以顶一天的食物。
在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志愿军更多的会选择带弹药和食物,而放弃头盔。不过布军帽就不一样了,不仅重量轻,方便携带,而且还可以擦汗,在徒步行军中,很多志愿军都会拿自己的布军帽当毛巾来擦汗,这也是士兵们不戴头盔的重要原因。
加上朝鲜的冬天格外寒冷,许多志愿军取暖都成了问题,还有不少冻死在雪地里。钢盔不仅不保暖,而且还在冬天冷冰冰的,还不如戴布军帽暖和。况且到了冬天,连美军都卸下钢盔,普遍换成了棉军帽。
最主要的是,志愿军戴着钢盔很容易暴露目标,钢盔上的金属漆时间久了很容易就脱落,掉漆的地方又反光,在我军没有制空权的战场上,美军的作战飞机可以随时飞到我军阵地上空进行轰炸,这时候志愿军再带个钢盔,那不就成活靶子了,所以戴头盔太划不来。
最后,参加志愿军的大部分都是我国的正规军,很多都是经历过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的真正将士,是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钢铁之躯,在他们眼里,取胜的关键不是武器,而是人。
正是凭借着志愿军百折不挠,不畏牺牲的英勇精神,我军才能取得一次次的战斗胜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