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校没有条件限制,没有学历要求,在校期间不用考试,没有课业压力,简简单单就能毕业,毕业后还能包分配,进入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就业。
这样的一所“完美”的学校,满是人性关怀,还能给学生带来大好前途,有谁能不心动?
但,你心动了,你便上当了。
“完美”学校
2005年前后,北京城里流传着一所神秘的学校。
这所学校,入学条件异常宽松,不需要高考成绩,只要有初中毕业证就可以报名。
而且,学校承诺学习轻松,课程设置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最重要的是,毕业后学生不仅可以轻松拿到知名大学的毕业证书,还能通过学校与公检法等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直接被安排到这些部门就业,前途一片光明。
那段时间,了解到这个学校的学生家长就没有一个不心动的,然而这还不算完,仔细了解后他们就发现学校的待遇好只是一个最不值一提的优点。
在学费方面,学校也非常人性化,不仅学费较低,还可以分期缴纳,大大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消息传开后,许多落榜生和他们的家长慕名而来。
学校的院长王鹏瑞亲自接待这些学生和家长,他言辞恳切,谈吐不凡,让许多学生和家长当场就决定报名入学。
进入学校后,学生们发现这里的生活确实如院长所说的那样轻松愉快。
老师们每天都让学生们自由活动,玩乐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正规的课程。
许多学生沉浸在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中,感到非常开心,丝毫没有怀疑过学校的真实性。
然而,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学校存在诸多问题。
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许多所谓的"老师"甚至连基本的教学资格都没有,课程安排混乱,没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更别说让他们真正的学到知识了。
而这都是因为这整个学校都是假的。
诈骗发展
90年代初,王鹏瑞就敏锐地察觉到了教育行业的巨大商机。
当时,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与日俱增,王鹏瑞看准了这一点,决定以办学为幌子,开始他的诈骗计划。
最初,王鹏瑞选择在河北省开办学校,他打着"创新教育"的旗号,承诺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光明的就业前景,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尝试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但失败并没有打击王鹏瑞的野心,相反,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要想骗取更多钱财,就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和更完善的诈骗手段,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首都北京。
2005年,王鹏瑞在北京郊区租下一片地,开始建立他的"理想学府"。
这一次,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制定了更为周密的计划。
王鹏瑞开始大肆做广告,在各种媒体上宣传他的学校,他编造了一系列令人心动的承诺:低门槛入学、轻松获得名校文凭、毕业即可进入公检法部门工作等。
这些承诺像是一剂强心针,给那些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带来了希望。
同时,王鹏瑞还发展了一批"下线",这些人负责在各地招生,承诺给他们高额的佣金,就这样,一个庞大的诈骗网络逐渐形成。
随着钱财源源不断地流入,王鹏瑞开始大肆挥霍,他购买豪车、出入高档场所,过着奢靡的生活。
然而与他奢靡的生活行程鲜明对比的是学生毕业后的去处。
刚毕业时,学校会假惺惺的问学生选择什么样的毕业证书,其实到这里正常人已经察觉不对劲了,但是在这个荒唐的学校生活了很多年的学生从来没有意识到,反而开心学校给他们多个选项。
然而,选择完他们才知道这个毕业证也是收费的,光最普通的就要一千块钱。
大多数学生都是不想掏这份钱的,可是每当想到这几年的学习以及之后学校口口声声的包分配,便都选择了忍耐,但是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毕业证要钱只是一个开头而已。
毕业证都要钱了,那包分配肯定不便宜就对了。
可即便学生们有心理建设,还是没有想到学院的包分配就是包他们去保安公司、机场安检员、高速公路治安员等工作。
这些工作与他们所学的专业往往毫不相干,也远远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自然收获了很多家长、学生的投诉,可就算如此,王鹏瑞却凭借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自己游走于各个家长之间,直到2009年才露出端疑。
浅露端疑
2009年的一个平常午后,临海市公安局民警包永军正在例行巡逻。
突然,他听到路边几个行人在谈论一所"警校"正在举行家长会。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警察,包永军对辖区内的情况了如指掌,可他从未听说过这所学校。
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包永军换上了便装,悄悄混入了正在进行的家长会想要一探究竟。
一进去包永军就看见,一位自称是校长的男子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讲。
包永军仔细听着,发现这位"校长"说话带有浓重的临海口音,但他在当地警察系统工作多年,却对此人毫无印象。
会后,包永军立即联系了人事部门,询问是否有一位名叫潘志斌的警官。
得到的答复是否定的,这更加深了他的怀疑。
第二天,包永军带队前往这所所谓的"警校"进行调查,他们要求校长潘志斌出示相关证件和办学资质。
面对警察的质询,潘志斌表现得镇定自若,声称自己的办学完全合法。
然而,当包永军要求他们出示警官证时,潘志斌和副校长却表示自己是文职人员,没有警官证,这种说辞让包永军疑惑,随后加大了调查力度,最终发现了隐藏在这个学校下的全部黑暗。
骗局败露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成功查获了为王鹏瑞提供假证的同伙。
这名男子名叫李强,是一个资深的制假专家,他的电脑里存储着大量精心伪造的公章、证书模板和各类官方文件。
通过对李强和其他几名同伙的审讯,警方逐步还原了王鹏瑞多年来的诈骗轨迹。
令人震惊的是,这个诈骗团伙的组织结构非常严密,分工明确。
除了制假团队,还有专门负责招生的"招生办"、处理学生问题的"学生处",甚至还有一个"就业指导中心"专门编造虚假的就业信息。
调查显示,王鹏瑞的诈骗网络远不止临海市这一处。
他们在全国多个城市都设立了类似的"分校",每个分校都有专人负责运营。
这些"分校"通常选址在偏远地区或城乡结合部,既能降低租金成本,又可以避开监管部门的眼线。
随着调查的推进,令人震惊的数字浮出水面:涉案金额高达2000多万元,受害学生多达330多人。
其中最年轻的受害者仅17岁,是一名刚刚高中毕业的女生;年龄最大的则是一位45岁的退伍军人,他原本希望通过这所"警校"重新就业,却走上了骗子的套路。
结语
案件曝光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教育部门、公安机关等相关单位迅速行动,吸取教训,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以堵塞监管漏洞。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审核和监管,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以及加大对教育诈骗行为的打击力度等。
新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这起案件的直接回应,更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次全面检视。
它旨在从根本上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护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
同时,这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试图利用教育诈骗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最终,法律的正义得到了伸张,考虑到王鹏瑞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极大,法院做出了严厉的判决:王鹏瑞被判处无期徒刑,并没收全部财产。
这个判决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一种安慰,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任何形式的诈骗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然而,对于那些受害者来说,失去的时间和机会是无法挽回的。
这个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教育和更好未来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理性和警惕。
同时,它也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教育机构的监管,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各位读者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跟笔者一同交流讨论,最后大家也不要忘了点赞转发哦。
参考资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