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四川成立国内首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动物医学”学术组织
跨界合作防控“人兽共患病”
四川省医学会第一次人兽共患病学术会现场
市公卫中心每年要接收大量动物致伤患者
10月25-26日,“四川省医学会第一次人兽共患病学术会议暨第四次动物源性疾病学术会议”在成都召开,首次将少有人知的“人兽共患病”推到了大众面前。
本次学术盛会由四川省医学会主办,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承办。大会特邀了包括中国人兽共患病专业奠基人夏咸柱院士在内的国内人兽共患病防控及动物伤害救治领域相关专家参会并作学术交流。
本次会议上,四川省医学会人兽共患病专委会正式成立。这是国内首个汇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动物医学跨学科专业专家和专业人才构成的医学专委会。专委会得到中国人兽共患病专业奠基人/中国工程院夏咸柱院士、国家疾控中心殷文武教授、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吕传柱主任委员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等众多国内知名医院和专家的参与、支持与鼓励。专委会有助于形成科研与防控合力,开展针对各类人兽共患病的深入研究,从病原体溯源、传播途径解析到防控策略的制定与优化,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学科发展,推进人兽共患病防控,更充分地保护人类健康。
10月25日,专委会成立大会上,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兴余教授当选第一届主任委员,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急诊医学科胡明辉主任医师当选候任主任委员,重症医学科主任陈红主任医师当选专委会顾问,科研教学部副主任陈竹主任医师当选专委会常务委员,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蒋红梅副主任医师当选专委会委员。
人兽共患病 危害竟如此之大
尽管人们对“人兽共患病”这个名称相对陌生,但其中的很多疾病却广为人知,比如狂犬病、炭疽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以及曾经引起大众不安的非典(SARS)、禽流感等。
专委会新当选常务委员、成都市公卫中心科研教学部副主任陈竹介绍:人兽共患病是指人和动物都会罹患,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能在人和脊椎动物之间传播和感染的疾病。绝大多数传染及感染性疾病都是人兽共患病,包括:狂犬病、破伤风、鼠疫、炭疽病、布鲁氏菌病、出血热、禽流感、结核病、包虫病、血吸虫病、疯牛病等。
哪些动物可能传播疾病呢?陈竹以几类常见的动物为例进行了介绍:
牛:能传播布鲁氏菌病、炭疽病等。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常见人兽共患的全身性传染病,人感染后可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肿痛等症状;牛感染炭疽后会出现急性死亡、天然孔出血等,如果因宰杀、食用或与病死牛接触就会感染炭疽。
猪:可以传播猪链球菌Ⅱ型感染、旋毛虫病等。人感染猪链球菌Ⅱ型后,可能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瘀斑等症状;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寄生引起的,人食用了未煮熟的含有旋毛虫的猪肉就可能感染。
狗:最常见的就是传播狂犬病,人感染后会出现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症状,一旦感染几乎百分百死亡。狗还能传播犬布氏杆菌病、猫抓病及破伤风等。
家禽类和野生动物都可能传播人兽共患病:鸡鸭鹅可传播禽流感,蝙蝠可传播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等,猴子可传播猴痘病毒。
专委会新当选候任主委、成都市公卫中心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胡明辉提醒:“成都人爱吃的串串、烧烤,有很多是动物肉类或内脏,如果没煮熟,或者故意追求外焦里嫩,极可能感染病菌,这些病菌可以在身体里潜伏多年,最后对人体造成伤害。”
动物致伤救治 四川走在国内前列
本次学术会议聚焦人兽共患病研究热点,邀请来国内众多权威专家参与,包括中国工程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夏咸柱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殷文武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组吴彦领教授、北京大学附属航天中心医院黄立嵩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左永波教授等,此外还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市三医院等多名专家教授,他们围绕人兽共患病临床研究最新进展及诊疗规范展开讨论和交流,吸引了近300余名学者代表参会。
虽然是我省第一次举办人兽共患病学术会,但在四川,防控却走在国内前列。胡明辉介绍说:早在2006年,成都市公卫中心就组成了动物致伤专业组,专门处理动物致伤患者;2020年,该院与四川省疾控中心一道,发起并组建了四川省医学会动物致伤学组,这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医学会直管的动物致伤学组,并在全国率先启用临床病例登记系统,用以收集病例、形成数据,这应该算是动物致伤专科最早的“大数据”。
数据统计显示,在2020年以前,成都市公卫中心最高峰时一年收治的动物致伤初诊患者高达2.8万人次。面对如此高的初诊人数,市公卫中心采用技术下沉的方式,积极帮助市、区、县单位创建动物致伤救治及狂犬病防控区域性中心,方便伤者能及时就近获得规范救治,危重患者则转到市公卫中心。通过分流,市公卫中心的动物致伤专科专注于省内外转诊疑难复杂病例,目前每年收治1万人次左右。以狂犬病为例,目前该中心累计处置的数十万例暴露后预防无一例预防失败发病。
胡明辉说,由于该院动物致伤救治开展较早、经验丰富,西藏、青海等地的危重动物致伤患者也会转诊到成都,该院由此成为重要的转诊中心。
基于在动物伤害救治和学术科研的影响,市公卫中心动物致伤专科经常受邀到省内外进行学术讲座及培训,胡明辉还担任了国家急诊专科医联体动物致伤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常务理事。
汇聚顶级专家 我省首创跨界合作学术组织
在本次学术会上成立的四川省医学会人兽共患病专委会,是由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四川省动物疫病控制中心联合牵头创建的国内首家“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动物医学”跨界联动的学术组织,也是在“医—防融合”和“大健康”理念下的“四川实践”。
专委会能给人民群众带来什么?
胡明辉介绍说:人与动物共处同一生态系统,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不可能去消灭病菌和病毒,但可以努力去实现防范,通过多方配合、关口前移的方式去拦截病菌和病毒。”国际国内的经验一致表明,医疗仅仅是人兽共患病处置的最后一道关口,“人兽共患病防控需要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动物医学协作,通过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联防联控的方式去实现最大程度的防控。”
专委会如何推动人兽共患病防控?
陈竹和胡明辉两名专家介绍:专委会将汇聚省内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和专业人才,不仅有医疗专家、疾病预防专家,还有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农林专家等,共同形成强大的科研与防控合力,通过深入开展专项研究,从病原体的溯源、传播途径的解析,到防控策略的制定与优化,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学科发展,最终落到实处、走到前端,在防控链的上游中游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胡明辉表示,专委会的成立,将有助于组织全省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和机构,开展人兽共患病学术研究、进行诊疗培训及科普宣教,推动全省乃至全国的人兽共患病联防联控及规范化防控。
社会公众 如何防控人兽共患病
防范人兽共患病,我们每个人都不应是“局外人”。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陈竹表示:秋冬季容易发生呼吸道人兽共患病,常见的有禽流感、冠状病毒感染及鹦鹉热等,因而要尽可能减少与家禽及候鸟的直接接触,必须接触时应戴好口罩和手套。
她提醒,在生活中要注意饮水和食品卫生,做好杀虫、灭蚊、灭鼠。不要随意收养或遗弃动物,家养宠物要拴养或圈养,并按规定实施免疫、消毒和驱虫,及时处理排泄物,避免宠物接触到食物和伤口。其次,对于从事动物养殖等职业的人群,需要规范作业流程,做好防护措施。例如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对工作场所及自身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对养殖的牲畜做好疫病监测。
胡明辉补充说:人兽共患病病种繁多,部分可导致流行甚至爆发,部分的分布有一定季节性。比如人间鼠疫多发生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这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有关。“整体来看,人兽共患病中的病毒性感染多发于秋冬季,而细菌性感染则全年皆可发生,肠道类疾病在夏季较为高发。人类狂犬病北半球多发生于夏秋季节,这与户外游玩增多而衣着单薄易被动物致伤有关。”
他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室内通风、勤洗手、均衡营养、加强锻炼,提升自身免疫力。在疾病流行期,特别是秋冬季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期,应佩戴口罩、减少聚集。人兽共患病预防还需注意与动物保持安全距离,加强动物管理与免疫,注意劳动保护与职业危害防范,动物致伤后及时规范专业处置。
针对四川人爱吃火锅、串串、烧烤,两位专家特别强调,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需高温才能杀灭,食用未煮熟的烤串、煎肉、田螺、龙虾、生菜、生鱼片等食物,健康风险极大,“我们收治了很多肝包虫病、脑囊肿、肺吸虫病等患者,他们没有一个不后悔的!”
洪观 李悦琳 季萌 文
供图 市公卫中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