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中华水塔 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成就斐然
10月28日,记者从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懂青海 爱青海 兴青海”系列新闻发布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青海省坚持履行“源头”责任,勇扛干流担当,把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开创了一系列改革,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横跨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5州,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总面积的54.8%。这里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大河,为中下游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周边国家提供了每年600多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是近10亿人口的生命之源。
2000年,青海成立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曾一度遭受严重破坏。为有效化解生态危机,2016年3月,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启了国家公园建设的新篇章。2021年10月12日,中国正式成立三江源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标志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承担着为全国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大职责。在体制机制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实施了大部门改革,打破了政出多头、“九龙治水”的藩篱;整合了6类15个自然保护地,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并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颁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等一系列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为提升国家公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生态治理修复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后,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通过综合施策,三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整体提升,林草覆盖率74%以上,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大幅增加,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也显著提高,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在共建共享民生改善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创新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积极推进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通过实施生态奖补政策,为当地牧民提供生态公益岗位,使他们能够在保护中增加就业、得到资金支持,实现脱贫致富。许多牧民还成为了特许经营的导游,在收入提高的同时也有力支持了生态保护事业。
在生态文化传承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推广活动,形成了《西宁共识》,向国际社会传播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质量完成了多部纪录片和宣传片的摄制、播出,进一步提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国际知名度。未来几年,还将拍摄《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二季以及三江源版的《动物世界》等系列纪录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热爱这片神奇的土地。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实践,不仅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还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自然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来源:青海新闻网 作者:崔永焘 庹倩倩
编辑:谢青玉 责编:鲁东 监制:马振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