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季觉苏

“上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这五年”系列观察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800cm市区第一高山,亲测无高反。”今年十一假期,实现全园开放的上海世博文化公园成为网络热议话题,不少市民一家老小前来打卡上海市区新地标双子山,在网上交流登顶经验,十分欢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客打卡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王初摄

从人造的苍翠山林,到街角的口袋公园,再到社区的生境花园,近五年来,上海公园的种类、数量逐渐增多,绿化林带年年“生长”,逐渐“串珠成链”。上海绘就色彩斑斓的生态画卷,离不开广大市民、企业的共同参与。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绿色生活成为新风尚,绿色消费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绿色生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绿色生活:都市流行新时尚

在上海各大商圈的咖啡店,一到午餐时间,琳琅满目的自带咖啡杯就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随着绿色生活方式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咖啡、饮料店商家通过“立减3-5元不等”的方式,鼓励消费者自带咖啡杯。

对于90后律师张烨石来说,自带咖啡杯有很多优点。比如,省钱效果明显,自带咖啡杯平均节省4元,一个月能省100元左右;减碳数量可观,使用一次自带杯约减少40克碳排放,而一棵树每年可以吸收并储存4-18千克二氧化碳,这意味着坚持一年出门自带杯,相当于至少种了一棵树。此外,自带杯也成了彰显个性的好机会,“有趣的灵魂从手里的自带杯也能看出来。”张烨石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费者张烨石使用自带杯购买咖啡。王初摄

实施垃圾分类,开展“光盘行动”,减少非必要的塑料制品消费,倡导绿色出行,住酒店自带洗漱用品……绿色生活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成为上海市民的新风尚。

最近,一种新的解压方式逐渐在上班族中流行起来:午休时间走出写字楼,走进公园,即使看看花草、听听鸟鸣,也能放松心情,快速恢复能量——这,也被称作“公园20分钟效应”。

这一新的午休方式能受到上班族的青睐,得益于上海近年来大力推进的绿化建设。五年间,上海市森林覆盖率从2019年的17.6%提升到2023年的18.8%。截至2023年底,上海各类城乡公园达832座,绿道总长度达1769公里,80余处单位附属绿地实现开放共享。市民拥有越来越多看得见绿、闻得到花香、走得进去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

绿色标签: 增添品牌吸引力

国潮品牌“出海”,尤其是拓展欧美市场,绿色低碳的标签十分重要。区别于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工业品领域,国产消费品牌可以借鉴学习的渠道较少。这不,借助巴黎奥运会的流量优势,一家新锐国潮茶饮品牌把快闪店开到了奥运赛场附近,初尝“出海”甜头。然而,品牌想要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绿色低碳标签是新的“入场券”。

8月初,巴黎奥运会刚闭幕,茶饮品牌的部门主管从巴黎回到上海,便联系上了市消保委相关部门,寻求给品牌“出海”支招。原来,近年来上海市消保委凭借平台优势,一直致力于推动消费行业低碳转型升级,尤其在化妆品行业领域,曾联合多家行业协会和国际知名企业提出行业性的减碳路径和方向。

一杯小小的饮料,如何从制造流程、生命周期、产业链条等多个维度开展碳评估、低碳排放,一家初创企业可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上海云集了众多国际咖啡品牌,也诞生了诸多有活力的新式茶饮品牌,同一行业不同品牌之间的合作交流机会众多。一家企业面临的发展难题,有可能是行业发展共同的诉求,在上海,总能找到各类解决方案。“今年初我们将全球业务中心落户长宁,现在来看,这一决定太对了。”茶饮品牌负责人说。上海的绿色发展底色也成为招商引资的一根指挥棒,吸引着企业接连落户上海。

2023年,上海市消保委通过对上万名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消费者对绿色低碳消费的重视度显著提高,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表现尤为突出。食品、化妆品、家居、建材等领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同时,90后、00后消费者作为新生力量,其责任感和对绿色低碳消费的追求,正在带动市场向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

绿色生产:减碳减出大产业

最近一两年,位于闵行区的上海贺利氏工业技术材料有限公司的屋顶逐渐“长”出了一张张光伏板。这一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每年有望节约标准煤55吨以上,相当于减少180多吨碳排放。

“在上海,购买绿电和绿证也很方便。”贺利氏贵金属中国总经理胡敏说,“我们从2022年开始探索各种绿电模式及核销措施,通过不断努力,截至2023年底,公司在上海的基地提前两年实现了100%使用绿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利氏公司屋顶光伏项目。采访对象供图

自建屋顶光伏、投资新能源储能项目、采购来自风能或太阳能的绿电及相应的绿证、绿色化办公……在“双碳”政策背景下,近几年,上海越来越多的企业专门成立绿色转型部门,千方百计降低碳排放,有的企业还将减碳纳入对部门和员工的考核。

“今年还没过完,我已经开始为明年的绿电‘焦虑’了。”上海电力交易中心交易部副主任陈春逸说。原来,上海新能源资源禀赋相对不足,一直依赖跨省交易,但近一两年,企业的绿电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供应和需求的剪刀差不断拉大。

新能源的就地消纳是行业的热门话题。从贺利氏公司往南行驶8公里,来到了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这里不仅有高参数、大容量的电站锅炉设备,也培育出了电解水制氢技术、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绿色甲醇合成技术等,同时,绿氨合成技术、绿色航煤合成技术等也在研发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锅炉厂碱性电解槽全功率测试平台。采访对象供图

一家企业的需求,就是另一家企业的生意。上海正涌现出不少类似于上海锅炉厂这样的企业,深耕绿色燃料就地制备领域,为缓解产业的“绿电焦虑”提供更多可能性。

每年三四月份,第三方技术检验检测机构德国莱茵TÜV集团的专业团队就会入驻贺利氏公司,逐个部门、逐个项目审计企业的碳足迹,最终出具一份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报告。这笔费用并不便宜,但贺利氏公司认为这项支出很有必要。可靠的碳足迹报告,为企业获得了更多竞争优势。

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受经济实力影响,难以独立出具碳足迹报告。三年前,在上海移动互联网创新园内,初创企业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上线了一款碳计算工业软件——“积木LCA云”。软件将工业最小单元(机组、工序)化身为一个个“积木”,每个积木内置了工序单元全部相关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积木之间的逻辑关系,企业的基层工程师就可以熟练掌握使用。如今,这一软件的服务对象超过1000家,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为他们提供碳数据精准量化和双碳整体解决方案。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质上也是绿色生产力。”上海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庞大的中产消费群体,不仅为绿色消费提供土壤,也为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途径。众多企业纷纷将绿色低碳可持续作为长期价值,通过创新研发、生产环保产品、优化营销策略等方式,积极拥抱绿色低碳时代。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