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2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多加助燃剂。不料,王永志却站起来说:“不能加,一滴都不能加!而且要减少600kg助燃剂才行。”此话一出,全场一片哗然,可听了这话的钱老,却立刻陷入沉思。
会议室里,一众专家围绕着东风2号导弹射程不足的问题,激烈讨论着,而他们几乎都建议增加助燃剂。
这时,王永志这个年轻的身影站了出来,他目光坚定,声音洪亮地说:“不能加,一滴都不能加!而且要减少600kg助燃剂才行。”
这突如其来的反对声,让现场瞬间安静下来,随后便是一片哗然。
钱学森听到这句话后,没有立刻表态,他微微皱眉,眼神中闪过一丝思索,随后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之后,他抬起头,直直地看向王永志,说:“小伙子,说说你的想法。”
王永志深吸一口气,坚定地说:“钱老,我经过仔细的计算和分析,增加助燃剂会导致导弹重量增加,反而无法达到理想的射程。”
“而减少助燃剂,通过优化其他部分的设计和参数,能够让导弹在更轻的状态下实现更高效的飞行,从而有可能解决射程问题。”
钱学森认真地听着王永志的每一句话,不时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的神色。他紧接着问道:“那你详细说说你的计算依据,和具体的优化思路。”
于是,王永志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详细地讲解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设想,他一边画着示意图,一边解释着各个环节的关系和影响。
钱学森专注地看着黑板,不时提出一些关键问题,与王永志进行深入的探讨。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王永志大胆创新的想法说服,大家议论纷纷,等着钱学森的决定。
过了许久,钱学森抬起头说:“我们就按照王永志的方案试一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钱学森和王永志合作,对导弹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优化。
他们日夜奋战,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钱学森凭借着丰富的经验,为整个项目把握方向,而王永志则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1964年6月29日,东风2号导弹成功发射,当射程达到预期目标的那一刻,整个团队都激动不已。
这也验证了王永志建议的正确性,钱学森用赞赏的目光看向王永志,眼中满是开心和欣慰。
他开心的是,东风2号导弹成功发射,又欣慰中国航天事业有王永志这样年轻优秀的人才。
在这次的导弹研制中,王永志一战成名,钱学森发现了王永志的才华,收他为关门弟子,提拔他为总体设计室副主任,这让王永志在导弹研制领域,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钱学森和王永志,既是师徒,又是战友,他经常把王永志叫到身边说:“你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要勇于探索,不要害怕失败。”
他会给他分享自己在国外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告诉他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王永志对钱学森充满了敬仰和感激之情,他总是虚心地向钱学森请教问题,每次钱学森都会耐心地为他解答,并且举一反三,引导王永志深入思考。
在钱学森的指导下,王永志不断成长,逐渐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
1978年,我国开展第二代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钱学森认为第二代战略导弹应由第二代人挂帅,此时他想到了王永志。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了解,钱学森知道王永志在导弹总体设计方面的才华,认为他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起这一重任。
在钱学森的推荐下,王永志担任了第二代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而事实也证明,钱学森没有选错人,王永志成了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大项目,需要一位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具有战略眼光的总设计师来领导。
钱学森又推荐王永志来担任首任载人航天总设计师,他还交给王永志一个任务,那就是:送中国人进入太空,并筹建空间站。
王永志把钱老的这个任务奉为目标,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在接下来的11年里,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
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5首次飞入太空并成功返回,王永志立即打电话给钱学森汇报:“您给我的任务,我完成了!”
钱学森知道后,得意地见人就夸:“我推荐的总设计师不错吧?他年轻时就大胆地进行逆向思维,很懂得科学的辩证法,和别人不一样。”
此后,我国成功发射了13艘载人飞船,有22名航天员、35人次造访了浩瀚宇宙。
关于导弹,钱学森曾说:“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得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王永志也说:“我这一辈子干了三件大事,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航天员进太空。”
短短几十年里,我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离不开像钱学森,王永志这样的“国之脊梁”的辛勤付出。
钱学森和王永志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为了国家的事业,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将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国家。
这种舍身忘我的深明大义,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缅怀。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是我们民族的榜样,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