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14日,2024天府书展在成都圆满举办。展会期间,由四川省期刊协会主办,杂志铺、北京融闻传媒科技研究院协办的”与共和国同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期刊典藏展”受到读者特别关注。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秘书长、期刊收藏家段艳文,作为策展人之一,同时受到“天府期刊大讲堂”邀请,在书展上作了《与共和国同行——期刊里的新中国》专题讲座。
栉风沐雨 砥砺前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段艳文看来,这次期刊典藏展的筹备与展出,是站在历史节点上对期刊业栉风沐雨的“来时路”进行的一次全面回顾,是向全国期刊工作者致以的崇高敬意,是为祖国华诞奉上的深情献礼。新中国成立以来,期刊业一直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
“与共和国同行——期刊里的新中国”展览总体遵循时间脉络,分三部分展出典藏期刊共174种。其中,“伟大征程”专题共展出《人民文学》《诗刊》《半月谈》《求是》等代表性期刊创刊号75种;“号声嘹亮”专题聚焦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历史事件,如开国纪念、港澳回归、改革开放40周年等,展出主题宣传特刊75种;“初心荣耀”专题则汇聚发表过重要理论文章、重要学术论文和经典文学作品的期刊共42种,如首发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学》、首发屠呦呦等人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的1977年第3期《科学通报》等等。
在《与共和国同行——期刊里的新中国》专题讲座中,段艳文以先总结特征,后数例并举的方式,梳理了新中国期刊业75年来的发展规律与标志性刊物,将期刊业筚路蓝缕的光辉历程娓娓道来。
埋首故纸 致知力行
2013年,段艳文在首届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组织策划了“故纸留香——中国期刊创刊号展”,2015年恰逢中国期刊诞生200周年,于是“中国期刊的记忆(1981—2015)”展览应运而生。每一个与党和国家有关的重要时间节点,都有段艳文和他珍藏期刊的身影。一次次展览,是段艳文多年来坚守于期刊事业的心血凝聚,是他始终心向党和国家的红色情怀。
埋首故纸的兴趣自幼时接触杂志而萌芽,段艳文始终怀揣着对刊物的憧憬。上学期间,他担任学校文学社社长,和同学一起筹办校刊,激扬文字。大学毕业后他来到湖南省《小溪流》杂志社,定下了为期刊奋斗一生的事业基调。
段艳文从编辑、记者、发行经理到主编,在行业各个环节一路摸爬滚打。2011年,他进入中国期刊协会,担任《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主编,作为记录行业发展的重要史料性出版物,段艳文将其定位为“记录中国期刊业的年轮”。在协会工作的几年间,段艳文与同事完成了几项“大动作”:为《中国期刊年鉴》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编辑体例;持续开展公益事业,在革命老区为留守儿童建立阅读书屋。从2014年到2019年,由段艳文发起的“勉学书屋”在湖北红安县、襄阳市和河北平山西柏坡等地的中小学校、图书馆里建立了27所阅览室,陈列着社会各界捐赠的书刊;同时为优化期刊业服务质量,举办了两届“中国期刊品牌年会”和“中国最美期刊”遴选活动,推出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期刊,旨在强化从业者品牌意识,为推动行业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工作之余,段艳文醉心收藏,至今已有跨越晚清、民国至新中国的两万多种期刊藏品,最早的一本是1792年出版的《吴医汇讲》。新中国成立周年、五四运动百年、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要历史节点他也都非常关注,相关特刊、纪念号、专题号等他收藏有3000种左右。段艳文告诉记者,文学和科技门类是他的收藏重点。以文学为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在期刊中找到首发的身影,“1927年《小说月报》第7期发表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1936年《宇宙风》第25期—48期连载了老舍的《骆驼祥子》,1957年《人民文学》第2期刊登了曲波的《奇袭虎狼窝》,而这正是家喻户晓的《林海雪原》前身”。诸如此类,在段艳文珍藏的期刊中不胜枚举。
除期刊珍本外,在庞杂的期刊世界里,段艳文如大浪淘沙般保存下来许多相关文献,如《良友》画报海报、重要刊物的审稿签、记者证、编辑和作者往来的信札等等。存史,是段艳文钟情于这片“阵地”的关键因素。
长思远虑 守正创新
用段艳文的话来讲,近些年自己的职业角色正在悄悄起变化,“逐渐从一名期刊从业者、服务者变为了研究者”。在中国期刊协会离任后,段艳文的期刊事业似乎走得更宽更远,这些年他在全国各省市宣传主管部门、期刊协会以及全国性新闻出版传媒类社团组织主办的论坛年会上作报告、举办讲座,除此之外还在做有关行业发展和期刊出版史的研究工作。《编辑之友》《传媒》《中国出版史》《全国新书目》等刊物,多次记录下段艳文的收藏心得、从业观察与研究成果。其热心公益的脚步也一直未停歇。他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后,2023年,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设立了“励学书屋”,先后对口江西九江、陕西西安等地开展捐书活动,目前已捐赠了70余万码洋的图书、期刊及电子出版物。
对于期刊资源的传播和利用,段艳文认为,只有保存好珍贵的期刊资料,才能维护中国期刊史的鲜活与完整,例如建立专业研究机构和博物馆以推动期刊史料的活化利用,向公众开放,搭建活动平台,协同业界专家同仁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还可以研发相关文创产品,推出有分量的学术成果,来促进行业良性发展与深度交流。
信息化时代下,出版界竞相探索“融合发展”出路,在段艳文看来,期刊界也应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利用互联网思维模式重新确立出版定位。他对此提出“期刊+”概念,提倡期刊从业者从管理、传播、经营、服务四个环节出发,从“单一传播”“期刊经营”“服务读者”向“多元传播”“经营期刊”“服务用户”转变,处理好社会与经济效益、发展过程中的质与量、主业与副业、供给与需求、国内与国外五组关系,遵循大局、品质、人才、用户、精准、整合、改革、创新、共赢九个法则,时刻牢记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好优质精品内容作为自己的从业底线与使命。
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未雨绸缪,“人工智能时代,出版领域在生成语料和内容、版权保护、数据隐私等方面出现许多新问题,且出版人员容易对人工智能产生依赖,降低判断力,种种状况若不及时加以防范,会导致行业标准与规范的缺失,影响市场秩序稳定性。”从期刊界放眼至整个出版界,将构建合理高效的治理体系提上日程,这是段艳文作为一名资深期刊人的长思远虑,也是他从业20余年的期待与憧憬。(果佳音)
来源:藏书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