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10月,甲午日,经过群臣的再三推举,终于打败项羽的刘邦,于汜水北岸,举行祭天典礼,即皇帝位。

在大汉帝国成为华夏大地唯一合法政权的当天,创始人兼老板的刘季同志,出于“安抚”的目的,立即给予其他七位股东分红让利——将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灭楚的、“独立”的武装势力,分封为王。

其中,对于功劳最大的韩信,刘邦是这么安排的:

皇帝曰义帝无後。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都下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人事即政治!

虽然,刘邦在开国之初的这次人事安排,看似“漫不经心”且顺理成章,但是,如果我们稍微联系一下后来的历史,就会发现:

“由齐王改封为楚王”,其实,是刘邦对韩信最深的算计!

因为,从彼时起,刘邦已经开始在为收拾韩信,而布局了。

刘邦到底是因为何事,什么时候开始谋划要“除掉”韩信的,已经不可考了。

但是有一点,青史君却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个时间点,绝对早于韩信要挟刘邦,将自己封为“假(代)齐王”之前。

因为,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里,有这么一件事,完美地印证了青史君的观点:

公元前204年,也就是“楚汉争雄”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的那一年的6月的某一天清晨,汉王刘邦冒充使者,趁着韩信等人还在熟睡之际,直接闯进大营,夺去了韩信的兵权·······

(上)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

这是一件,极易让人忽略掉的重要史实。

虽然,在《淮阴侯列传》里,太史公既没有交代此事的前因,也没有叙述此事的后果(搁在一般的文章里,这段话绝对是“病句”无疑)。

但是,素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太史公书》中,绝不会出现如此大的文法错误。

青史君认为:这“无由来的一笔”,充分说明了刘邦早就对韩信的不满意与不信任!

你想啊:有哪一个领导,会在干事业的关键阶段,把最有能力的手下,发去“打酱油”的?

这就好比:要和小鬼子干仗了,李团长却发配到被服厂里绣花去了!

不用问,肯定是老李又犯错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刘邦想要“收拾”韩信,并不是单一的因为,后来韩信“挟功邀赏”(假齐王事件),又或者是“兔死狗烹”的权力平衡需要。

而是,刘邦早就看韩信不顺眼了!

公元前202年冬,当韩信完成十面埋伏的垓下之围后,当刘邦已然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时,某个人终于不“装”了:

汉王还,至定陶,驰入齐王信壁,夺其军。

刘邦再一次没有任何理由地,就褫夺了韩信的军权。

事情发展到这里,已经非常明显了:刘邦要对韩信下手了。

当然,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刘邦知道:西汉政权刚刚成立,现在立马卸磨杀驴,搞不好队伍就散了!已经忍了很久的刘邦,决定再忍一忍。

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齐王韩信被改封为楚王”的一幕。

在敕封诏书里,刘邦话说得非常漂亮:什么义帝(项羽与刘邦原来的老大,楚怀王)无后,韩信是楚国人······

表面上看,是无限拔高韩信:义帝原来是我刘邦的老领导,现在让你韩信去接他的班,那“荣誉感”自然爆棚;并顺带满足了韩信“衣锦还乡”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邦的这次人事安排呢?

从公元前204年,还定三秦开始,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韩兵仙所有的功勋都是在北方建立的。

也就是说,韩信的“根基”其实是在赵、齐之地。

那么,刘邦将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看似实在抬举安、抚韩信;其实,何尝不是“釜底抽薪”,断了韩信的根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几个月之后,当刘邦“伪游云梦泽”真的要收拾韩信时,为什么后来自夸“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兵仙,会惊惧不知所措,甚至不惜杀掉前来投靠自己的钟离昧,而获得刘邦的谅解呢?

帝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楚王信闻之,自疑惧,不知所为。

最为合理的解释就是:韩信在楚地根基不稳,完全不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力量;面对刘邦,他只有束手就擒的份!

(PS:楚地宗族实力强大,到战国后期,连楚王都指挥不动;更何况是一个底层出身的韩信?青史君认为,这才是刘邦最高明的地方之一。)

那么,从这个节点往前看,刘邦当年对韩信的人事安排,绝对堪称一次最深的权谋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