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礁石海岸潮间带石缝或洞中,你仔细地寻找,不难发现身形扁平、有8片背甲的非常不起眼的动物。若没有特殊工具,即使用上吃奶的力气,也休想扳动它!这种背上有着坚硬无比的壳板、腹足如强力吸盘的动物,是软体动物门多板纲 Polyplacophora 的石鳖,俗称“铁甲”“海石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鳖 / Auckland Museum Collections,CC BY 2.0,No modification

石鳖形状有点像陆地上的潮虫,背面观通常呈卵圆形,扁平,两侧对称。贝壳由8块壳板覆瓦状排列而组成。贝壳周围有一圈外套膜,又称环带。多数种类体长5厘米左右。

石鳖大多生活在潮间带与浅海的礁石区,有些种类会出现在深海的沉木或岩礁上,也有小型的个体住在贝壳上。所以在退潮的时候走进潮间带,你可以看到石鳖挤满在石缝中或岩礁下方。它们大多是素食者,刮食岩石表面附着的藻类为生,也有的种类是杂食者或肉食者。同时,它们也会出现在海边居民的餐桌上,变化成不同的菜肴。在南方沿海可以看到渔村的海鲜市场里售卖爆炒石鳖、排骨炖石鳖等特色美食。

石鳖是较原始形态的软体动物,主要栖息在海洋中,现生种类有940多种,化石种类则记录了约430种。我国台湾拥有多种海岸类型,潮间带地形变化相当大,在不同的岩礁区或珊瑚礁区栖息的石鳖种类也不同,如常见的大驼石鳖(日本花棘石鳖,Liolophura japonica),它的壳板表面经常附生厚厚的一层石灰藻。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发现的体长超10厘米的刺花棘石鳖 Acanthopleura spinosa(又名海胆石鳖),几乎是成人手掌大小,特别是它环带上的棘刺光滑、微弯,颜色是黑褐色的,如海胆棘刺一般,有些棘刺长度超过1.5厘米。此外,还有一类身体细长的隐板石鳖,壳板多隐没于环带中,有的只能看见前面两片壳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花棘石鳖 Liolophura japonica,在中国东海、日本、韩国海岸比较常见 / Toby Y,CC BY 4.0,No modificatio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刺花棘石鳖 Acanthopleura spinosa / Augusta Foote Arnold,19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上最大的石鳖——斯特勒氏隐石鳖 Cryptochiton stelleri。斯特勒氏隐石鳖可长到43厘米长,体重超过2千克,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沿岸。身体呈椭圆扁平状,红褐色,有凹凸不平的纹理和颜色较浅的斑块。壳板被完全覆盖,呈纯白色。体表的红色来自附着其上的多种红藻,也来自石鳖吃掉的红藻的色素 / Jerry Kirkhart,CC BY 2.0,No modification

石鳖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8片相邻且些微重叠的壳板。头部最前端的头板为半月形;中间6片为中间板,大小略有差异,但形态和构造相似;后面一片为元宝形的尾板。壳板自前端向后方作覆瓦状排列,前一片的后缘盖在后面一片的前缘上。这8片虽分开却相连、宛如战车履带的壳板,让石鳖能够紧贴崎岖不平的礁石表面并且随之改变壳板的弯曲角度。这样一来,不仅腹足能牢牢地吸附在礁石上,而且壳板也能够护住整个身体。

石鳖的8块壳板被外套膜衍生的肌肉质环带覆盖。环带背面生有棘刺、鳞片或针束等附属物。这些附属物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等是重要的分类特征。环带的腹面相当光滑且肌肉发达。石鳖的腹面有宽大的腹足。腹足由平坦、发达的肌肉所组成,靠着肌肉收缩在底质上爬行。遇到危险时,环带能把外套沟中的水分压出,让足部及环带一起如吸盘般形成气密真空,来增大腹足吸附底质的强度。所以,石鳖的爬行速度虽然缓慢,却能抵抗海浪的冲击以及捕食者的攻击。

可以紧密贴合在礁石上的腹足,8块可互相重叠的壳板,两者的组合让石鳖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来应付各种类型的海边栖息地。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用一个俗语来形容——盖头盖脸。

这种无天无日的生活环境让石鳖在演化的过程中头部变得相对简单。头部只是在身体腹面前方的简单构造,没有触角,下方有一个吻,吻的中央是口,口内有齿舌用来刮食。这些特征让石鳖成为高效能的“潮间带割草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花棘石鳖 Liolophura japonica 的腹足和吻 / shellpedia.jp

此外,石鳖的头部并没有眼睛或眼点等器官。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误以为石鳖是没有视觉的生物,其实不然。石鳖的壳板上散布着许多称作微眼(aesthete)的微小开口。微眼内有着复杂的网络通道。微眼最主要的功能是感受光线强弱。有些种类的微眼构造特别复杂,甚至还具有可聚光的晶体结构,升级为壳眼(shell eye)。

在我们的认知里,动物眼睛的晶状体主要是由蛋白质所组成的,而石鳖壳眼的“晶状体”则是霰石——一种特殊构型的碳酸钙结晶。因此,“盖头盖脸”的石鳖,头部虽然退化了,但是将壳板上特定位置的霰石变成了类似晶状体的聚光结构,发挥了眼睛的功能。

总结来说,石鳖壳板上有3类突起:第一类,体积最大、突起最明显的是没有感光性的“铠甲用”突起;第二类是具晶状体的突起,作为眼睛使用,也就是壳眼;第三类是比较小的有孔突起,没有晶状体,即微眼。并非所有石鳖都有可聚光成像的壳眼,但所有石鳖都有能感受光线强弱的微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鳖壳板上具壳眼的区域。其中,深色突起是壳眼,浅色有孔突起是微眼 / Wyss Institute at Harvard University

看来,不能小瞧这群看似“不长眼”的石鳖,其实它们全身都有“侦察敌情”的装备,让它们在充满挑战、危机四伏的潮间带,扮演好“潮间带割草机”的角色。

石鳖紧紧吸附在石头上,‌你需要仔细的观察和一定的技巧才能将其从石头上撬下来(一般用一字起子撬下)。‌你‌可以发现其外壳下隐藏着饱满的肉。石鳖肉质较硬,‌具有嚼劲,‌适合喜欢韧性口感的人食用。

处理石鳖时,‌首先要将其煮熟,‌然后通过揉搓的方式去除外壳、内脏。‌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和技巧,‌因为石鳖的外壳较硬,难清理。‌烹饪石鳖肉的方式多种多样。‌爆炒时,‌搭配多种调料可以去腥、更加入味,‌增加石鳖肉的美味。‌炖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石鳖的美味不仅限于肉,‌还在于其独特的处理过程和烹饪方式。‌对于喜欢探索新美食的人来说,‌石鳖无疑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海鲜。‌尽管其处理过程可能有些麻烦,‌但最终的美味回报使得这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于烹饪的石鳖肉 / psykdeliasmith.wordpress.com

文中部分图片版权来源不详,无法与著作权人一一取得联系,未能及时支付稿酬,在此表示由衷的歉意。有关著作权人可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