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丁天缺97年的人生中,法国梦一直萦绕不去,85岁时的首个法国个展补全了失去的30年。造化弄人,这位从民国时期而来的全能知识分子,花甲之年重新出发,以一支画笔一支文笔为魂魄,一身桀骜不驯的文人傲骨,一部泪水和星光交织的传奇人生,活成了一个属于中国美术史上的另类书写。

圆梦巴黎

造化弄人,直至85岁高龄,丁天缺终于圆了曾经的法国梦。这场梦在时代的变革中跌宕起伏,在失去一切,甚至是一切作品后,63岁的他重拾画笔,人生的下半场正式开启。

2002年,在丁韵秋的协调下,法国巴黎嘉德画廊盛邀丁天缺举办个展。在现代艺术的发源地巴黎举办个人展览,这是彼时中国艺术家的梦。此次个展热闹非凡,老同学赵无极和众多老朋友悉数到场,法国的《欧洲日报》《欧洲时报》争相专文报道,中国的北京电视台三频道在元旦之际,一连三天播放巴黎个展的盛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丁天缺巴黎个展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巴黎个展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在巴黎接受凤凰卫视采访

多年法国艺术梦想,夙愿终得达成。

寻找丁天缺 ① 与恩师吴大羽 | 艺术栗子

丁天缺,错时的肖像

他自嘲是被美术界踢出的无名小子,可他只说对了一半……

艺术这条路上,丁天缺与老师吴大羽有着相似的境遇——被遗忘的星。首次亮相巴黎后,展览接连而至。2005年,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交流中心邀请丁天缺与巴黎装饰艺术学院教授芳诗·米多芬举办联展。

这再一次让国际艺术界认识到,这位来自中国的耄耋之年的艺术家,以西方表现主义走向东方意象的学术之光,彰显了他在个人艺术探索和风格化路径的变革。这一系列展览,不仅让丁天缺在国际上备受瞩目,也让更多中国人重新认识丁天缺——曾经消失30年的丁天缺所绽放的艺术价值——丁天缺与他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丁天缺巴黎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建造一座最高的塔,你必须把整个地球作为你的塔基!”无疑,从丁天缺多年常对学生所谈的这句话,可以感知他是一位具有宏大艺术胸怀的艺术大师。

丁天缺是懂得惜时如金的。1980年沉冤昭雪,63岁的他把年轻时效仿拿破仑一天只睡三小时的习惯,延续到了后半生乃至晚年。和少年时一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创作,以及艺术理论的撰写翻译,对艺术笔耕不辍、精进不懈,以期追回人生消失的“30年时光”。

2000年,在潘公凯、许江等后辈的支持下,丁天缺得以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个展,不仅让世人看到了他在现代艺术上深研的成就,也让消失的他回归到主流美术史的视野中。从法国专程而来的朱德群喟叹:“我说真的,今天国内能画油画的,只有您一个人……只是您的运气太差而已!”一句话击中了丁天缺的内心,让他不禁泪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3年庆祝丁天缺90大寿

左起:李秀勤、徐祖瑛、丁天缺、许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中国美术馆个展现场

作为杭州国立艺专“国二代”的丁天缺,师从现代主义大师吴大羽,并作为其最亲密的学生,成为吴大羽的得力助教。依傍西湖之畔的国立艺专,当年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老师们大多是留法回来的精英,经历过西方教育的训练,在教学上体系上吸取了法国体系的精髓,“国二代”们受到了艺术、文学、语言等多学科的熏陶,由此建立了深厚的人文底子与综合素养。

吴大羽、林风眠、刘开渠等诸多前辈,几乎占据了20世纪早期油画领域的半壁江山。丁天缺以成绩斐然及英雄侠义之气,成为同届中“带头大哥”式的人物,他的同学诸如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等人在经年后远赴法国,艺术成就早已享誉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杭州唐云美术馆个展现场

这不禁让人回忆起1985年丁天缺首次法国之旅,每天沉浸在著名的博物馆和画廊,观摩研究名画原作和过去看到印刷品的差异。于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充分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营养。好胜的他在给好友庄华岳的信中感慨地写道:“相信中国人并不会比外国人差,不过在目前。Centre Pompidou(蓬皮杜)博物馆只有无极兄的一张画,这至少给我们争得了很大的面子,可惜不是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2年丁天缺在巴黎

这一次的艺术游历,激起了丁天缺对绘画创作的欲望,回国后到2002年巴黎个展的17年时光,也是他晚年油画创作的高峰时期。

艺如其人

“艺术家最主要的修养是真诚,最不可救药的是虚伪。”这是丁天缺《绘事琐谈》中的艺术理念,如同他的人生写照一般,他自己似乎也从未改变过他耿直的秉性。自称为“倔老头”的他,虽一生对老师吴大羽敬服,但未曾做到老师对他的“银言金默”的谆谆教诲。

丁天缺是吴大羽现代主义的崇拜者和传承者,师徒倡导色彩为中心的绘画的实践,使得两人的人生几经浮沉,命运紧扣相连,形成了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个特殊时期的共同理想和艺术情怀。令人遗憾的是丁天缺早期画作在这场劫难中丢失殆尽,如果这30年没有断裂,他的人生会是另一番光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缺参与编辑的《美术译丛》

1980年,丁天缺被允许以《美术译丛》临时编辑的身份返回浙江美术学院。凭借民国时在学校打下的良好法文及英文功底,他翻译了大量有关印象派、立体主义等现代绘画的理论文章,并且延续了青年时期对毕加索艺术理论的研究,编撰《毕加索》画册等相关译文。以深厚的国学底蕴,涉猎莫泊桑的文学名著、魏尔伦诗歌译文等。

那时浙江美院学的是苏派体系,但听说有丁天缺这样一个博学广识的学者,很多艺术观念新潮的学生常常向他求教文学、艺术、外语等诸方面的知识。丁天缺往往直言不讳真诚以待,加之内心尚存的少年情怀,与他们也成了忘年之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丁天缺有关的出版物

随着他的档案荡然无存,丁天缺被迫再度离校。虽然历尽磨难,凭借着一身文人傲骨,内修学术善其身,每日晨读易经,在他刚硬的外表下,不变的是那般洒然的天性。正是这般一个“鲜活”的人,才会以“鲜活”真诚的表意,触及内心艺术表达的情感与灵魂。

色彩,是现代绘画的灵魂,丁天缺深谙其中真义。然而人生的境遇深藏于心,老年时期的他在对现代艺术的践行中,东方写意从笔端自然生发而出,此时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呈现出与吴大羽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中国的传统巧妙地融入西方表现主义里,以中国意象的书写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苍劲老辣的笔意凸显了结构的抽象化,充满活力的色彩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精髓,两者相辅相成并不违和,显而易见,丁天缺独特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东方写意

丁天缺认为,中西绘画的结合应该从意识和技法完全不一致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改造,使之融为一体,没有矫揉造作的斧凿之痕。对他来说,创作前,思考与斟酌是绘画的先行步骤,画的时候他通常一气呵成,这种落笔生花的境地,常是内心修养的丰盈,才能以心领神会从笔端表达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往展览海报

1980年到2003年的表现主义人物肖像,如同东方造像形式,常以坐姿凸显人物的庄严,色彩上不落凡套的大胆,看似粗粝的笔触,出于自然而不自知,以抑扬顿挫畅心中之意,以整体协和统一的韵调舍弃细节的刻画,重在于人物表情生命力灌输进去,使之成为有灵魂的一体化,写意玄妙的人物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缺《郭影小像》 198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缺《半个世纪的画像》 199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缺《真真的肖像》 2003

1989年的《郭影小像》构图简练,吸取中国画的大量留白,仅用几笔明暗的线条便栩栩如生勾勒出人物的衣服;1998年堪称佳作的《半个世纪的画像》,为爱人徐祖瑛所画,便是色彩与气息“鲜活”的最好验证,衣着的色彩衬托出温婉的神韵,可见艺术家敏锐地捕捉及刻画能力;2003年《真真的肖像》色彩稳健,尤为奇妙的便是他以粗粝的笔触精炼出丝滑的绸缎质地,提升了人物的神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缺《剑门夜月——向大将军姜维致敬》 1992

深藏在丁天缺内心的大情怀,让他在剑门关外,从满山巨石瘦树之间,突然领悟到中国山水的构成法则和欣赏山水的基本道理,相比西欧严谨的透视学,中国式的反透视恰恰是自然之景的真义。

1979年具有转折性的代表作《剑门怀古》,黑色的巨石凌然于前,后方耸立的红色巨石与黑石是由下至上的呼应,尽显中国画是读画而非看画的真妙。相比而言,1992年的《剑门夜月》则是中国写意走得更远,如若去除画面中景物的颜色,谁说不是一幅中国山水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缺《虎跳峡》 198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缺《人生》 1999

在丁天缺系列风景的作品中,探索中西两种艺术语言的交叠与表现,并没有止步于此。如果说1980年《虎跳峡》是他坎坷险恶的人生写照,那么1999年《人生》中山石以狮化的人面陡然而立,湍急的江水波涛汹涌,微小的人儿逆舟而上,则是表达他在不可逆的命运下,抗争的人生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缺《皆大欢喜》 199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天缺《闲庭寂寞露华浓》 2006

1992年《皆大欢喜》与2006年《古今中外共欢舞——飞来峰下座和马蒂斯〈舞蹈〉印象》,呼之欲出的神话传说,来捕捉出神入化的风光。2006年的《闲庭寂寞露华浓》花卉盆景枝叶蓬展下一个孤单的女孩雕塑,画幅的右上方用油画的笔触,中国题跋的方式书写下闲庭寂寞露华浓,则是诗意化的将感性的情绪融入其中,增添了作品的气韵与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无极与丁天缺

绘画是内心的爆发,或许,我们才能真正明了他执着绘画的真义:“赵无极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画,追求的是‘似是而非’;而我正好与之相反,是‘似非而是’,把我看到的自然更自作主张罢了。”

文字|李蕊

图片|ICI LABAS艺栈画廊、丁韵秋

鸣谢|石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