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金寨在中国近代史上绝对称得上是“孕育将军的摇篮”,因为在这个地方先后共诞生了59位开国将军,相较于湖南下辖的几个市区,安徽金寨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01

可能到过安徽金寨这座城市的人都有所了解:金寨的城市中心并不繁华,相较于其他城市而言,这座城市稍显孤独和宁静。因为它的城市中心是一座占地25万平方米的革命烈士陵园,由此便可突出,这座城市于党和人民的重要性。

一代老革命家冯纪新就是从这片革命土壤走出去的,1915年,冯纪新出生于安徽金寨的一户贫困家庭。因为本身家庭就很贫困,再加上当时国家一片内乱,所以冯纪新上学就要比其他同年龄的孩子晚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纪新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和父母整天务农。每当看到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上学下学,冯纪新的一双眼睛就眼巴巴地羡慕不停,在他7岁的时候,父母还是节衣缩食凑足了钱,送他去读了当地的私塾。

父母希望儿子将来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当时那个战乱的年代,想要通过读书改变穷苦的命运,机会也是十分渺茫的。但读书这条路还是要走的,毕竟走了还能尝试着去改变,不走的话可能连机会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究父母当初做的选择是正确的,冯纪新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在校期间积极追求进步思想,通过授道解惑的老师也了解了天下大势。毕竟生逢乱世,冯纪新从小就树立了和平的个人理想,他希望将来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能为国家的和平作出贡献。

就像开头提到的那样,安徽金寨本就是革命军的土壤,这里的革命气息同样异常浓郁,而这股气息和当地的环境也给冯纪新的成长带来了极大改变。1935年,凭借着优异的成绩,20岁的冯纪新进入了北平,开始接受高层次的教育。

02

当时的冯纪新已经通过马克思主义了解感知了很多东西,虽然当时全天下的革命政党有数百个,但是在他心里唯独只认一个,那就是中国共产党。

进入北平高校之后,冯纪新和其他积极追求进步的青年们一样,他们组织了几十场爱国游行,“一二九学生运动”就是他们的杰作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全国抗日氛围愈加浓烈,但同时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糊涂政策也让国人愤恨,在这两方面的条件下,冯纪新通过校党委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的所有高校陆陆续续都已停学,就连清华北大也再难以放得下一张平稳的书桌了。很快,华北沦陷,北平也被日军侵占,“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目标让冯纪新这群青年不得已放下笔杆子,扛起枪杆子。

打那之后,在上级党组织的安排下,冯纪新很长时间活跃在中共豫东南地区,主要负责那里的敌后抗日武装工作。抗战后期,鉴于他的突出表现,冯纪新还被调任到了新四军任职,为那里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和巩固尽可能地作出了很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国共内战的火药味愈来愈重,随后,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同时期,冯纪新被调任讷河中心县委书记,开始了当地的土改工作。冯纪新当时发挥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为后期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后勤提供了很大保障。

03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尽快恢复东北三省的工业建设,冯纪新自愿留在那里,为东三省的经济和社会恢复工作做出了很大努力。

1964年,冯纪新被调往江苏任职。没过多久,在上级组织的安排下,他便又调任到了八机部担任部长,因为他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成就足够显著,确实如此,从后期效果来看,冯纪新仅凭一己之力确实给新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建设作出了模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7岁那年,本该是离职退休的大好时机。但中共中央仍旧派他去了甘肃,派遣之前,党中央曾询问过冯纪新的意见,冯纪新的话很明确,中国的任何一片土地需要我,党的一声令下,我去就去了。

也就是如此,67岁的冯纪新出任了甘肃省省长以及省委书记等职务。古者有言,“廉颇六十,尚能饭否”,冯纪新在近乎古稀之年,同样能带着甘肃省人民群众扛着锄头在田间奋斗出一片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冯纪新依旧奋战在农业改革第一线,支持包产到户,是他晚年的工作重点,更可以算得上是他的一份执念。正是因为他坚决支持包产到户的态度,才使得当时全国的很多地区在犹豫不决时鼓足了勇气,事实证明,确有效果。

2005年的一天,冯老病逝于北京,享年90岁。冯老去世那天,据说甘肃省人民哭成一片,他永远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好书记和好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