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源自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本书原文选自明 ·赵开美所刻《仲景全书·翻刻宋版伤寒论》。原文后的条文号码是后世医学家为方便学习,按照原书条文次序所加。本书共选原文 195 条,其中必须背诵的 110 条,必须熟读的 85 条。

所附方剂歌诀参考了《汤头歌诀》、《长沙方歌括》和一些《方剂学讲义》,为便于诵读,对某些语句作了修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伤寒论

阳明病脉证

【原文】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3)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184)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解析】

182条论阳明病的外证。阳明病多属里热实证,其反映于外的证候, 叫做“外证”,阳明病因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故见身热,可表现为身大热,发热,或见蒸蒸发热,或见日晡所发潮热等。热盛迫津外泄,故汗自出,可表现为大汗出,或是身濈然汗出,或是手足漐漐汗出,或是手足濈然汗出等。因邪热炽盛,充斥内外,故不恶寒反恶热。本条论及的阳明病外证,为阳明热证与实证所共有,也是阳明病所特有的辨证要点。

183条论阳明经表初感外邪的见症及转归。182条言阳明病发热特点为“不恶寒,反恶热",此乃阳明里热、里实已成的表现。但在阳明病的发病过程中,也有初起恶寒者,多见于阳明本经自发的病证。阳明初感外邪,阳气内郁,而阳明经气又未能及时伸展,故也可见恶寒,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且阳明主燥,其阳气隆盛,因此邪入阳明,极易从阳化热化燥,而成里热实证,故即使有恶寒,也程度较轻,时间短暂, 往往得之一日,恶寒即自罢,随后转为自汗出而恶热。此为阳明病恶寒之特点,有别于太阳病恶寒。

184条接论阳明病恶寒“一日自罢”的机理。阳明胃居中焦,就其生理而言,具有土德之性,既能长养万物,也是万物归宿。从病理而言,阳明以燥为本,诸经病邪,无论表里寒热,只要并入阳明,则必从热从燥而化,因燥成实,好像五行之土,既能生长万物,又是万物的归宿。故云“万物所归”。一旦邪气从热从燥而化,进而成实,实则秘固,复得通畅则生,止于秘固则死,又怎能传至他经?故言“无所复传”。阳明受邪之初,邪尚在经,阳气被遏,温煦失司,故始见恶寒,继则邪归于胃腑,从热化燥,燥热内盛;故恶寒必自罢,而见不恶寒反恶热,这就是阳明病的特征,也是阳明病“始虽恶寒,二日自止”的原因。

186 条论阳明病的主脉为大脉。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外邪入于阳明,正盛而邪实,气血亢奋,血脉充盈,故脉应之而大。总而言之,脉大为阳盛内实之征,阳明无论热证、实证,皆以脉大为共同特征;分而言之,阳明热证之脉多为洪大滑数,阳明实证之脉多为沉实而大。

编辑:冉茂雅

一审:向 薇

二审:刘益玮

三审:唐 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