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8日,担任朝鲜政府内务相的朴一禹赶到沈阳,计划和中方就入朝诸项事宜进行商议,但奇怪的是,朴一禹在会谈当日对这些几乎闭口不谈,相反他一味的催促志愿军早日开发。鉴于当时金日成正在德川打游击,他甚至提议将志愿军指挥部也一起设在那里,这就意味着我军的指挥权将转交到金日成手中。要知道当时朝鲜已被敌方打得溃不成军,10万大军只剩3万,而我志愿军光是先锋部队就有26万人,不是金日成能够指挥的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虽然中朝两军同处东亚地域,且很多朝方将领曾在中国作战,但双方的作战手段和习性都大不相同。总体而言,朝鲜人民军更偏向于苏联军队的风格,这主要是由于军中的很多将官曾在苏军服役,而金日成更曾是苏军的少校。众所周知,苏联军队的战斗方式比较大开大合,对先进装备的依赖程度相当高,而志愿军都是小米加步枪,虽然硬件不太行,但胜在机动性强,战术灵活。其次,朝鲜的军事指导能力也不太好,当时彭德怀在给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就曾指出朝鲜军队过于崇尚冒险主义,当初无视我军的警告,一味将部队主力堆到釜山前线,结果被美军包了后路,遭致大败。

彭德怀本着对中朝人民以及数十万士兵负责的态度,一开始就坚决不肯把中国军队交给北朝鲜进行指挥,而后来金日成一听志愿军的数量有几十万,也意识到让朝鲜来指挥是相当不现实的,于是索性要求将两军的指挥所合并在一起,闭口不谈两军的统一指挥权,这就对当时中朝两军的作战起到一定负面影响,在战斗中甚至发生多起人民军误攻志愿军的荒唐事件,例如11月4日,志愿军39军在博川包围攻击美军24师团,结果被当时路过的人民军坦克误击,最终使美军逃出升天。第二次战役时,在江界附近的厚昌地区值守的宋时轮的26军也遭到了人民军坦克的无端炮击,同时北朝鲜还不同意志愿军使用已被军事管理的铁路,使得志愿军只得改用卡车运输,而当这些交通线被美空军炸毁后,志愿军只能采用步行的方式,大大降低了作战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德怀当时意识到统一指挥权的问题必须要得到尽快解决,不然会出大事,为此彭德怀主动向金日成提出交涉,要求人民军的总部再向我方靠近一点,但没想到金日成内心不太乐意,最终只是出动了两个军团绕到敌后打游击战,并派参谋负责两军的通信联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使得中朝统一指挥的归属问题再一次陷入了僵局。对于朝方如此模棱两可的态度,毛泽东决定用两手抓的办法,一方面他热情推动两军最高指挥官的直接面谈,另一方面他又致电斯大林,让他亲自出马说服金日成,由于斯大林对彭德怀的指挥才能相当佩服,所以当他接到电报后,不久就回电表示同意由中国同志进行统一指挥。金日成一听苏联发话,只得同意将这最高指挥权交给志愿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从北朝鲜的角度来看,金日成对统一指挥权的迟疑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这涉及到国家主权的问题,而当时的北朝鲜刚刚从日本侵略者的奴隶统治中解放出来,也是极度渴望独立自主,但是为了战争的胜利,从更现实的观点来看,中朝两军必须统一指挥,军事指挥权必须集中在人民志愿军的手中,但矛盾并未就此结束。在第二次战役中,联军被志愿军从鸭绿江驱打到了三八线附近,在金日成和什特科夫看来,这正是乘胜追击,结束这场战争的大好机会,但彭德怀却认为志愿军不仅装备不行,而且补给线相当脆弱,再打就要崩溃了,因此强行越过三八线是极不现实的,而敌军虽然一败再败士气低落,但毕竟仍有26万兵力不可能马上从北朝鲜撤离。

于是,深思熟虑后的彭德怀选择了在三八线附近收兵,这引起了金日成等人的极度不满,他们一心求胜,却不顾实际情况,于是多次派人催彭德怀缩短休息时间,尽早越过三八线。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一方面要求立刻发动第三次战役解放汉城,这是出于政治考虑缓和双方关系,另一方面,他相当支持彭德怀的主张,同意越过三八线后便收兵,而汉城战役也不出彭德怀所料,仅仅是个空壳而已,敌军有意放水选择撤退,最终此战对敌人有生力量没有造成什么损伤。此战过后,金日成和苏联顾问什特科夫又坐不住了,再次强烈要求志愿军立即出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德怀无奈,只得与他们当面进行会谈,双方僵持了将近三个小时,彭德怀见仍旧说服不了金日成,气得拍案而起,大声叫道:“照你们的意见办,志愿军非吃败仗不可,我彭德怀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如果你们认为我不称职,可以另请高明”,同时彭德怀还建议将已经整备好的人民军第一、二、三、四、五等军团共计12万人交给金日成指挥,而志愿军则负责仁川至襄阳以北的海岸线警戒,并维护后方交通线。对于自己和人民军的实力,金日成再也清楚不过,仅靠自身是无法和联军作战的,最终只得同意志愿军的方案,但只能休息两个月。

斯大林听闻这件事后,也是立刻发了电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不仅高度评价了彭德怀的指挥能力,说:“真理在彭德怀同志手中,他是当代天才的军事家”。同时还批评了什特科夫的瞎指挥,即刻命令他不准再干预彭德怀用兵。紧接着美军主动发起第四次战争,中朝两方的“南进之争”也就此结束,而在彭大将军的指挥下,中朝两军的合作不仅日益默契,屡次作战取得胜利,两国人民的友谊也越来越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