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福建这么低调,不仅能在北方人的搞笑发音(我是胡建人)以及广东人的食谱(不吃胡建人)里给大家一点乐子,还秉承着“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一生走南闯北,成为商业浪潮中的弄潮儿。
除此之外,福建人还有一项隐藏技能——读书。福建人的读书技能有多强?我们用事实说话——
两宋时期,福建以6713名的进士数位居全国第一;福建的建阳是全国图书三大出版中心之一;清代时,福建成为全国第三大私家藏书中心……福建人可谓是把“好读书”buff叠满了。
图源:福建省图书馆
古有谚语:“龙门一半在闽川”,说的是古时全国科考及第的学子,福建、四川就占了一半。
唐神龙二年(706年),宁德福安人薛令之文破八闽之荒,成为“开国第一进士”。自他起,福建人在科举时代,就成了“屠榜”级的存在。
宋代,113位有籍贯的状元中,福建籍就占了19位。绍兴八年,状元、榜眼、探花都是福建人。乾道二年至八年,当时的福州府永福(今永泰)县,短短7年出了3个状元。
图源:大美永泰
南宋著名思想家吕祖谦曾在福州游历时写下《送朱叔赐赴闽中幕府》:“路逢十客九衿青,半是同窗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可见当时福州读书人数量很多。
福州乌山发现的由南宋年间福州籍状元、榜眼、探花以及30位闽籍同榜进士联名的摩崖题刻。图源:福州晚报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状元的叶祖洽是福建泰宁人,他在泰宁《改县名记》一文这样写道:“今其县北屋连墙,弦诵相闻,有不谈诗书者,舆台笑之。”
图源:刘贤健
彼时,泰宁文风蔚然、文声鹤起,仅熙宁三年至九年间即出现“七年三科六进士、一状元”。在这个人口稀少又偏远的山区小县,能如此文风昌盛,有如此浓厚的士子文化,无论是在福建科举史乃至中国科举史上,都是少之又少的,让世人刮目相看。
泰宁历史上第二位状元——邹应龙(状元岩)。图源:福建日报
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1166年—1172年),福州府永福(今永泰)县作为一个偏远小镇,短短七年内出了三个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
月洲村是著名的“学霸”村。图源:东南卫视
明宣德五年,长泰人林震成了新科状元,榜眼为建安(今建瓯市)龚锜,探花为莆田林文。福建考生囊括榜首前三名,“闽中一科三鼎甲”。
图源:看见建瓯
大概就连《武林外传》的吕秀才来了福建都要感叹,自己的努力在福建人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
福建历史上名家辈出,大儒朱熹、名臣蔡襄、天文学家苏颂、理学家杨时、诗论家严羽、法医学鼻祖宋慈、词人柳永、民族英雄林则徐等杰出人士都为历史发展、时代进步以及福建“学霸省”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在欧阳詹之前,福建文人大多无心科举,不愿远游出仕。欧阳詹考中进士的消息传来后,让福建士子受到极大鼓舞。
图源:泉州文旅
为纪念欧阳詹,潘湖村的乡亲们纷纷将巷、道、塘、湖、山等冠以“欧”字为名。
如今,泉州甲第巷欧阳詹故居遗址内,还贴着朱熹的楹联上书:“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图源:泉州史志
不仅如此,福建人民以书香充实文化生活,以书香涵养人文精神,以书香润泽山海大地。
图源:遇见福州
位于福州北郊皇帝洞有一座状元廊桥,修建于1811年,是目前福州保存最为完整的木拱廊桥,桥体为风雨桥状。
图源:皇帝洞生态旅游景区
北宋时,福州第一位状元许将居住的地方,在今福州市水部街道,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此地命名为“状元境”。
三坊七巷的鳌峰坊里有一条状元道。据说,宋朝和明朝的两位状元应试前,经常会来攀登这条小道,去于山晨读,后来高中状元。因此,这条小道被叫作“状元道”。这里曾走出三位状元,分别是宋代的陈诚之和明代的陈瑾,还有一位是1957年全国高考状元陈建深。
图源:平话
于山护国禅院后的“状元峰”,相传宋代陈诚之在此读书,绍兴年间考中状元,由此得名。明代学者杨应韶在此题刻“状元峰”三字,后来读书人为应“独占鳌头”祥兆,喜欢来此读书。旧时,峰顶有状元亭,久已荒废,今为瞭望台。
图源:福州史志
在泉州古城西街,有一条名为曾井巷的古巷,“曾井巷”的“曾”,来自出生于此的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状元曾从龙(公元1175年—1236年)。曾从龙据说诞生于家中水井边,这口井后被称为“状元井”,“曾井巷”也因此得名。
图源:泉州文旅
在漳浦县前亭镇崎沙村境内的火山公园内,有一座火山遗迹岛——林进屿。因为状元林震曾在此读书,当地人称这个岛为状元岛。
图源:邱志民
泉州府文庙前广场,有着极受追捧的龙之八子“负屃”,怀中抱着“敖读册”,以闽南话祝福大家“龙众敖读册”,意思是“大家都会读书”……
图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此外,永泰樟城镇建有“三元祠”。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位举人,连续三科先后考中状元,成为科举史上难得一见的“连中三元”佳话,于是后人建祠以示纪念。连江透堡镇岭兜村还有个“状元井”。宋淳熙元年(1174年),该村郑鉴进太学,获两优释褐状元,后建此井纪念。
宋代的闽都文化极大地传承了宋学思想,开闽学之先河,呈现鼎盛之势,对当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林浦村头,有一座皇帝赐建,至今显赫依旧的“尚书里”石牌坊,上面记载了明朝林元美及其子孙“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的荣耀。图源:福建日报
除了他们,历史上福建的学霸还有许多,而他们的历练之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便是读书。读书是一生的修行。一起走进福建,开启精彩世界的大门。
汀州府文庙
汀州府文庙是汀属八县推崇儒教的重要场所。其位于长汀县汀州镇兆征路,始建于宋绍兴三年(1133年),历经明、清、民国几次修葺。
以上2图源:福建文化记忆
文庙坐北朝南,现存泮池、拱桥、大成门、中斋、东西庑、大成殿等,占地面积255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0平方米。
大成殿,重檐歇山顶,面阔3间,进深3间,抬梁式木构架,十三檩前走廊,柱网布局规整。明间正中为方形藻井,采用出挑三层如意斗拱承托,四角有雕饰的垂球。次间为三扇井口天花,彩绘龙凤、花卉。
以上2图源: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泉州府文庙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移建今址,南宋初重建左学右庙,历代均有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时的基本格局。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是最尊贵的宫殿建筑形式。
此外,两组群周边还分布有明清以来祭祀泉州历史名人的蔡清祠、李文节祠和庄际昌状元祠。整个建筑面积五千多平方米,是我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规制最完备的文庙建筑群。
以上图源:泉州晚报
“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宋元以来,伴随中国经济中心的逐步南移和海外贸易的兴盛,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作为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多元文化空前繁荣,文化教育也迎来了鼎盛时期,科甲成绩斐然,各领域人才辈出,泉州也博得“泉郡学甲于天下”“海滨邹鲁”等盛誉。
图源:人文泉州
如今在明伦堂常年开设的“泉州教育史话”展,较全面地展示了一千多年来泉州教育发展的历程。
图源:赖东荣
漳州文庙位于修文西路2号,据清乾隆《漳州府志》载,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政和二年(1112年)移于州左,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复故址。是为漳州古城最大的古建筑群、漳州最早的官办学府,传承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历史上,朱熹、郑成功、黄道周都曾到此庙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居住于此,其子孙世代相传住于庙内直至明正德年间。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屡有修葺。
1988年6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3月被列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成殿(即文物名称:漳州府文庙大成殿)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在庙的大门东侧立着显示全国、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三块石碑。
庙的大门南侧道路(修文西路庙前段)东、西端分别立着“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座古牌坊,气势宏伟地守护着漳州文庙的神圣与庄严。
如今,这里还经常举办免费少儿教学班,诵读国学经典名著,学习传承日常礼仪规范,体验学习的乐趣,既可学习儒家思想,又可传承传统文化。
以上5图源:漳州市城市展示馆
八闽文化与中华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共同体。回望千年,福建“文气”融入中华文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缕清新之气。这“文气”,滋养着生活在有福之地的人。它以儒学文化为纽带,像撒播种子一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更大的舞台。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漳州文旅
厦门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转载请标注来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