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国产核磁共振已经打破垄断,售价从3000万降至260万。
曾经中国的核磁共振技术远远落后,被国外嘲笑,如今我们异军突起,狠狠打了外国的脸,简直是扬眉吐气。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国现在已经可以低成本量产核磁共振仪器,那以后的检查费用会便宜下来吗?
01:核磁共振仪为什么那么贵?
普通老百姓去医院的时候,最怕的大概就是核磁共振。
为什么?一方面是外界谣传,核磁共振有强烈的辐射,害怕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就是核磁共振太贵了。
一般来说,做一次核磁共振少则一两百多则一两千,要是来一次全身核磁共振,估计得上万了,钱包直呼撑不住。
长期以来,不少患者都认为,核磁共振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医院恶意抬高价格。
在各个社交平台上,都有人呼吁要把核磁共振的价格给打下来。
但你知道,以前核磁共振仪器为什么那么贵吗?
还真不是因为医院漫天要价,而是核磁共振仪器的造价本身就很贵,并且这项技术长期被外国所封锁。
做一次核磁共振很快,普遍几分钟就好了,但恰恰是因为时间太短,才更彰显出它的厉害。
三五分钟就能把身体内部结构完整呈现出来,就像一台高精度的超级相机,这个大家伙里肯定藏着什么了不起的秘密。
事实上,核磁共振内部的原理非常复杂,它是使用超导磁体来识别出人体内原子排列释放出的信号,进而经过复杂的计算,呈现出完整的图像。
这个技术本身就很高,而且超导磁体需要在零下260℃的极低温环境中运行,为了维持这种温度必须用液氮冷却剂冷却,截至目前,这些冷却剂在国际上仍旧要价不菲,这也是核磁共振仪器成本始终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在最巅峰时期,我国从国外进口的核磁共振仪器,一台就要高达3000万元。
进口这么贵的仪器,再加上后期的维护成本,均摊到每一次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价格肯定不会很便宜。
而且在十几年之前,中国是不具备完整的核磁共振仪器生产技术的,那个时候我们必须大量从西方国家进口。
西方国家的嘴脸从来没有变过,现在他们通过种种途径制裁我国,以前也是如此。
西方国家全面封锁核磁共振技术,就是害怕我国从这方面实现赶超,以后他们再也没有钱赚了。
西方掌握着核磁共振技术的主导权,所以他们可以漫天要价。
众所周知,所有的机器都不可能一直持续性的工作,总有零件损坏的时候,如果一台核磁共振的仪器损坏了怎么办?
西方国家会告诉你,我们可以修,但前提是你们必须要拿出高昂的维修成本。
比如一台核磁共振仪器换一次零件就要高达60万元,光人工费就要支付23万元。
换零件真的值这么多钱吗?未必,但因为我们还未掌握这项高精尖的技术,所以只能听之任之,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与其说是医院要价太高,掏空普通人的钱包,倒不如说医院也是有苦难言,他们也想服务于普通的患者,希望把核磁共振的价格打下来,但如果不考虑成本的话,那医院恐怕就要关门大吉了。
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经过我国科学家的不断努力,我国不止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核磁共振仪器,还把它的成本从3000万打到了260万。
这种跨越式的突破在医学上是里程碑式的进步,那么,当核磁共振仪器价格大跳水之后,普通老百姓看病会不会更便宜了呢?
02:核磁共振仪器价格下降之后所带来的正向影响
纵观我国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我国从来不是一个认输的民族,正所谓哪里不足就补哪里,任何一项被西方国家垄断的技术,我国都下定决心要努力赶超,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拿回主动权。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科学家们就紧盯着核磁共振技术。
虽然由于外界技术壁垒,我国核磁共振技术发展的十分缓慢,但我国科学家并没有放弃,终于在多年之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013年,中国终于成功推出了首款1.5T国产核磁共振仪!这意味着我们打破了西方的垄断,可以独立生产核磁共振仪器,再也不用看西方国家的脸色了。
而在仅仅两年之后,我国又推出了更高精度,成像更为清晰的3.0T核磁共振仪器。
短短两年内就完成了西方十年都达不到的高度,完美体现了我国的科研实力,并且为了优化流程,我国还创新性的使用了新型的冷却技术,再也不必向国外购买高额的冷却剂极大的降低了成本。
到了2022年,我国的核磁共振仪器的成本售价普遍都在260万左右,和当年西方狮子大开口要价300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前普通的医院都买不起进口的核磁共振仪器,但现在你发现了吗?现在大中小型的医院都纷纷买入了核磁共振仪器,普通患者再也不用舟车劳顿,去大医院求医了。
核磁共振仪器的自主化,让我给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也让千千万个普通的患者解决了燃眉之急。
那么,当核磁共振的仪器降低将近十倍之后,普通老百姓看病会更便宜吗?
这个答案是不确定的,按理来说,核磁共振仪器便宜了之后,普通人看病应该更便宜,但是现在的看病价格不光光是由机器的成本决定的,还要由医院的人员支出、疾病的难度等方方面面来调控。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未来随着核磁共振技术越来越普及,普通人看病会越来越简单。
核磁共振仪器的成本进一步下跌之后,价格或许会变得越来越优惠,让普通患者更好接受,我们拭目以待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