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淡化的“铁饭碗”和“入朝为官”为何又满血复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想上世纪90年代,许多已戴上官帽和混上编制的体制内人员都争相辞职或留职停薪,“下海”搞实业,投身创业创富。包括不少到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又转而“跳槽”去了公司、企业,或自己办公司、办企业。而现在与当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考公热”、“考编热”一浪高过一浪。每年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盯着体制内几个公务员或事业编岗位,争相“上岸”。
本科生如此,硕士生如此,博士生中这样选择的也不在少数,屡见不鲜。特别是近两年网上曝出的一些国外名校毕业的海归博士也不惜低就和丟弃所学专业,报考基层公务员的事,尤其令人辣眼和唏嘘不已(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博士苏朕毕业回归考取安徽灵壁县乡镇公务员,一位哈佛大学的女博士毕业回归考取杭州余杭区教育局的公务员)。
大学培养出的高级人才都轻视搞实业,鄙薄创造财富,对考公考编趋之若骛,除个别可能有自己的特殊原因外,一般无非是两个考虑:一是追求铁饭碗,图个一生旱涝保收;二是追求官职,期望将来仕途升迁。而无论是出于何种考虑,总体讲都说不上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进步表现,值得深思。
第一,人们的职业选择是个人价值取向和社会走向的风向标。如果大家都轻薄搞实业,把铁饭碗和入朝为官作为第一选择,我们这个社会未来将会怎样?
第二,人们的职业选择主要是基于社会情势,利弊权衡的结果。大家把铁饭碗和入朝为官作为第一选择,背后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第三,特别是,铁饭碗和入朝为官虽然在我国国民意识中有深厚的历史传统,但市场经济改革初期曾一度淡化,现在又重新满血复活,这种变化的现实诱因和契机是什么?
大家对此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