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青年出品

摘要:一直在追着“热浪之外”看,刚看到新一期人物是陈梦,让人看到了她巅峰和光环之外的低谷,以及“梦”的AB面,非常真实。很多媒体以《陈梦一度卸载全部社交软件,现在内心已经释然了》为题转了这期节目,并把这个话题顶上了热搜。当时热点之中,这个话题带来的可能只是口水,而“热浪之外”的再思考,陈梦和公众都已看得很通透。这就是“热浪之外”看得见的内容价值,悬浮在热点中的人们,需要这种“热浪之外”的冷思考、慢思考、对话式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新浪新闻《热浪之外》的刘欢这期节目时,有一种很大的惊喜感,刘欢谈的是音乐创新,却与我关注的写作和学术殊途同归。

惊喜正源于一种“遇见老朋友”式的深度共鸣感。谈到音乐创新,刘欢鼓励“乱弹琴”:就像这个钢琴,坐到钢琴前你想都不用想,这是你记在手指上的东西。我的经验是,想做不同的音乐了,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你过一段时间就开始乱弹琴。把你原来的技术习惯给它打破,你甚至会有那么一两个月有点懵,感觉自己不会弹琴了,但过了这一两个月,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方向,这时候你的眼界才开了,弹的东西就不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弹钢琴做音乐如此,思考和写作不也如此?前几天一场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讲座后,有学生问我:之前觉得自己挺会写文章,可按批判性思维去训练自己的写作,好像反而不会写了。——问题出在哪里?不正如刘欢所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把你原先的低阶思维习惯打破了,会有点懵,但当你越过这个障碍,你的写作就进入到一个新水位、高段位。这种智慧,米尔斯在《社会学想象力》中也谈到过,有意颠倒你的比例感,能够成功释放出想象力。如果某样东西显得很微小,不妨想象它非常庞大,在“极化类型”中获得最佳洞见。

在感慨“音乐、写作和学术在创新逻辑上竟如此一样”时,作为媒体人,我更感慨于一个好节目、好内容带来的思想价值,它不仅能在对话中“激活”刘欢、何猷君、范志毅这些热点当事人,“榨”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专业思想,“打捞”出那些被热度和流量遮蔽的思考,还能触发像我这样的进一步思考,让人与人、人与世界、不同职业的人形成深度的精神连接。看到“创新需要乱弹琴”在评论区延伸出的很多思考,更读懂了“热浪之外”这个名字的深意,一种在热浪之后让人们多思考10分钟、20分钟的力量,这就是深度内容的价值。

我在上世纪90年代末读新闻,毕业后就做新闻,是从“早上打开电脑进入新浪首页”开始进入新闻界的,如今仍保持这样的习惯!

一直在追着“热浪之外”看,刚看到新一期人物是陈梦,让人看到了她巅峰和光环之外的低谷,以及“梦”的AB面,非常真实。很多媒体以《陈梦一度卸载全部社交软件,现在内心已经释然了》为题转了这期节目,并把这个话题顶上了热搜。当时热点之中,这个话题带来的可能只是口水,而“热浪之外”的再思考,陈梦和公众都已看得很通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热浪之外”看得见的内容价值。毕竟是新浪新闻,有着厚重的传统内容基因,保持着深度内容上的投入力度与热情。确实,原创内容生产在当下受到了很大挑战,甚至是遭遇到内容的寒冬,很多平台都在削减原创内容,减栏目,减人员,减成本,不少传统品牌内容栏目都陷入停更困境。新浪新闻此时逆风而行,加大在优质内容上的投入,推出多档如“热浪之外”这类原生内容IP,尤其可贵。

内容是媒体和平台的生命,减什么都不能减优质内容,用户对内容失去了期待,媒体就失去了生命。新浪新闻20多年前就领网络风气之先,把好内容搬到了门户网站,培养了用户在网站读新闻的习惯,20多年后,这个当年门户的开拓者在新媒体生态中继续领内容创新风气之先,深耕内容的价值,不断捧出如《蜂鸟》《图数室》《前主编》《在场》等优质内容I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浪之外”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起新闻界传统的王牌栏目“冰点”,我特地又到《冰点故事》中温习了一下“冰点”这个名字的由来。当时很多报纸、电台和电视台几乎都有一个栏目叫“焦点”“热点”什么的,李老师说,他看完这些栏目的报道后,觉得它们既不热、也不焦,完全是种自我炒作的命名,认为叫了“焦点”“热点”,受众就自然而然地会去关注。妙手偶得的“冰点”,就是为了跟新闻界的那种“自恋”划清界限。当然,后来“冰点”在创刊词中作了更清晰的阐释,也与“焦点”进行了和解:在不放弃“焦点”“热点”的同时,更多去关注尚不那么显著的人群和事物,更多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想法,离读者近些,更近些!

媒体人身上的新闻理想是共通的。看得出来,“热浪之外”包含着同样的追求,在热浪之后,给用户多一些新闻附加值,让读者多一些思考,让新闻与人更近一些。舆论场离不开热搜,公众需要热浪,“热浪”是一种自然的舆论现象,有新闻,就会有潮起潮落的热浪,但在这些挥发性极强的“新闻激情”之后,在让人眩晕的流量数据之中,热浪之外,能看到更真实、更深层的人,可能被忽略的人的情感,人的复杂,人的关怀,人的温度,新闻要坚定地与人站在一起,而不是流量。媒体需要帮助人看见人,打捞热浪之外沉默的声音、沉默的人、热点的附加值。

看刘欢这期节目,还有很多让人深思的内容,比如他说的“不认为导师就是老师,流行音乐最重要的是不同”——是啊,海内何妨存异,人生难得是知音,“热浪”总有一种趋同的方向,沉淀下来,才能往不同的方向深深地看一眼。范志毅这一期时,也看到与“热点”中不一样的范大将军,以前只是觉得范志毅暴躁的脾气,“热浪之外”呈现出这种“暴脾气”后的专业气场,范志毅解释说:“足球这种竞技项目,如果一点脾气都没有,对一个职业运动员,是不合格的。足球场上是没有什么“好话”的,大家说话都冲,不冲的话,那种激烈对抗的场景中‘别人根本听不见’。”噢,原来如此!这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人,与球场和热点中不一样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悬浮在热点中的人们,需要这种“热浪之外”的冷思考、慢思考、对话式思考,思想,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超越性”,对热点情绪的超越。热点停不下来,我们必须停下来,新媒体后真相时代的碎片语境中,尤其需要这种深沉、优质的内容,在信息的快热搜之后慢下来,去激活我们“思想的热浪”,让人们在思想的层面去冷思考,深度思考,从而突破“迅速得出判断”的浅表智能,增加自己对社会事务的智识和智慧。热浪之中,人们可能只会看到戚薇的美,热浪之外,她“女性不应有野心羞耻感”的表达。让公众看到了她的深刻。还有网红企业家周鸿祎,他对“自己人生做对的4点”阐释,好奇心、持续学习的能力、目标感、皮实耐挫力,让用户仿佛安安静静地在大学听了场干货满满的讲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能让人安静下来去回放、细品、分享给孩子的内容,是媒体和平台立足生活的根系。媒体平台的转型与融合,不是“转”向一个失去内容灵魂、跪向流量、面目全非的“假自体”,而应该如“热浪之外”这样,带着内容基因、内容优势、内容逻辑去转型。这方面,新浪新闻树立了一个典范,门户时代开拓内容,融媒体时代仍坚守内容之根,用深沉的内容力量,记录热搜浪潮留下的时代印记,看见热点和人物身后复杂的社会肌理。如布罗代尔所说,透过“河流表面的白沫”,看到河床的结构和深处的潜流。热浪之外,也是一份独特的历史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