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于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而根据同盟条约的规定,要是德奥意三国中任何一个受到法国的进攻,其他两国要用他们本国全部军队援助盟国。很明显,条约是意大利和德、奥两国合伙防范法国的。
意、法双方的矛盾来自对北非殖民地突尼斯的争夺。突尼斯跟意大利西西里岛只有百里的距离,所以意大利一直将之看成囊中之物,长期在突尼斯投资移民。不过意大利没想到突尼斯这块宝地被法国撬走了。
不久前,借口突尼斯地区的土著部落劫持法国商队,法国派军迅速占领了突尼斯的战略要地,且跟突尼斯总督签订了条约,宣布突尼斯成为法国保护领地。听到这一消息的意大利国王亨伯特一世对法国自然是十分不满,但想到跟法国开战的话,又不一定打得过,更何况在突尼斯的失败早有苗头。
亨伯特刚即位时,便曾高度关注突尼斯问题。当时的首相是卡伊罗利,其出身烈士家庭,四个兄弟皆在意大利统一战争中牺牲,因此卡伊罗利上台之后威望很高。亨伯特想借助卡伊罗利的声望跟才能,为意大利争取突尼斯,不过后来的发展却并不如此。
意大利在参加德国柏林会议的时候,卡伊罗利派出的外交官口才不好,人也不精明,谈来谈去,想要的领地未能到手,突尼斯最后也被认作是法国的势力范围。亨伯特也很清楚,国际谈判是实力谈判,没有实力便不会有谈判结果,而意大利的国力比法国确实不行,问题一时半会也解决不了。对此,亨伯特想到的办法是,学法国。
在对突尼斯进行军事占领前,法国将外交工作做得很透,他们承认英国对塞浦路斯的占领,以此换得英国对法国占领突尼斯的承认,且宣传德国要侵略法国,令德国在对法事务上慎重表态。
于是,亨伯特决定去找德国。普法战争以后,德法成为仇敌,要想钳制法国,德国是很好的选择。德国首相俾斯麦一直在构建反法同盟,听说意大利想联合,欣然答应。不过两国的联合有个门槛。俾斯麦表示,从罗马到柏林的道路,需要经过意大利。俾斯麦的意思是,普法战争结束后,奥匈帝国一直是德国的盟友,意大利想跟德国结盟,便得先处理好跟奥匈帝国的外交关系。
意大利跟奥匈帝国的关系并不好。由于国际争端,意大利的北部领土特兰提诺被奥匈帝国占据,意大利一直都没能收回,现在要跟奥匈帝国搞好外交,亨伯特觉得这个事情可以暂时不提。
跟俾斯麦的会晤结束以后,亨伯特很快便跟奥匈帝国取得联系。他打出的旗号是友好访问,到了奥匈帝国后受到了奥匈帝国皇室的热情接待。亨伯特跟奥匈帝国进行了洽谈,而对于亨伯特的提议,奥匈帝国并没有当即做出正面的回应,亨伯特也只能先回国。
不到半年,奥匈帝国的态度就发生了变化,让他们改变态度的,是其盟友德国。
十九世纪末,欧洲的政治局势瞬息万变,除了德国跟奥匈帝国敌视法国外,俄国对欧洲大陆局势的态度也至关重要。普法战争后,俾斯麦曾建立起德、奥、俄三个国家间的同盟,旨在孤立以及防御法国,不过在各国对土耳其利益的争夺中,德国偏袒奥匈帝国,令俄国不满。
此后,虽然俄国没有破坏掉跟德国、奥匈帝国建立起来的同盟关系,但实际已经开始逐步跟法国接近。奥匈帝国跟俄国一直存在利益争端,在巴尔干半岛上,双方都想取得霸权。奥匈帝国见到俄国和法国接触,摆明了是走上了对立面,因此同意了德国的建议,跟意大利和谈。就这样,在奥匈帝国的应允下,意大利代表来到奥匈首都维也纳,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