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迎来办学四十周年之际,山东大学(威海)财政学专业1997级校友管清友,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7级校友刘培超,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8级校友崔远驰,山东大学软件学院2009级校友李天驰等四位优秀校友齐聚威海校区,参加对话沙龙,讲述创业故事。对话期间,管清友还客串点评嘉宾,对其他三位校友的创业故事进行了点评。自称“不给年轻人提建议”的管清友还建议学弟学妹“不扎堆”,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非典型创业者”管清友: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至关重要
管清友,山东大学(威海)财政学专业1997级校友,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如是资本创始合伙人。自称“非典型创业者”的管清友表示,自己之所以走上创业道路并非事先设定,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取舍和选择的结果。
“我是1997级经济系的,读的是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围绕这个领域继续深造学习,读硕、读博,直到后来做完博士后,才去找了个单位工作。”管清友介绍说。公开资料显示,2001年管清友从山东大学本科毕业后,攻读了上海社科院硕士、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担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主任。博士后出站后,入职中海油,做宏观经济和能源行业研究。管清友说,到2017年底,他组建团队做独立研究,现在主要围绕着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等做研究,“所以我实际上是个非典型创业者。”不过,这些年他与一级、二级市场打交道较多,观察创业者特别多,这个过程让他对卖方市场有了更多了解。
管清友说,他很感念1997年到2001年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四年的读书时光。他上大学的时候没有金融专业,“我是学财政学”。“我报志愿的想法特别朴素,就是觉得1997年改革开放了,经济工作很重要,就去找经济系。至于什么专业,也没太看。总体上感觉,无论你学什么专业,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至关重要。”至于后来到不同平台工作,也有机缘巧合。在他看来,要保持对于现实、对于市场的感觉,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
管清友在很长时间内曾经是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挑战杯”一项记录的保持者。管清友回忆道,当时他做了个论文,就威海市城市形象建设与旅游业发展关系进行了探讨,提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报了上去。“我都上研究生了,他们才告诉我说,你得了一个奖,这个奖是可以保研的。”这次没有功利心的研究经历,对他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乃至后来的创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当时是冲着拿奖去的,可能还限制了很多东西。”
刘培超:保持好奇心,“翻过那座山”
刘培超,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7级校友、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刘培超2007年考入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所学专业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2012年9月,升入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攻读机械工程学。刘培超说,2009年,大二暑假,他与兴隆山校区的小伙伴坐了6个小时大巴车来到威海校区,参加山东省第六届大学生机电设计竞赛。经过三天焦灼的答辩,进了复赛,获得了特等奖,“整个山东省一共三个名额”。那次获奖,开启了他在学校里创新创业的高光之路。
至于如何走上创业之路,刘培超首先从自己的专业选择说起。他说自己与从小喜欢拆东西,小时候所有的零花钱都买了玩具,天天拆。“亲戚里有人做木匠,他们很容易就做出一把椅子、一个小车,我很想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说‘在脑子里’,我很崇拜他们。”上了大学之后,刘培超发现,学习了二维、三维软件,就可以把脑子里的图纸用软件表现出来,然后再去创造一个产品。这个过程非常神奇。
大二那年,烟台一家做食品加工厂的公司然后找到学院老师,问能不能帮做一个去壳机,他与同班同学接了这个活。经过半年的折腾,终于把原型机做出来,交付给企业继续开发。而他们也拿着原型机参加比赛,而且获了奖。因为当班长,刘培超又对管理产生了好奇,就报了管理学双学位班。
刘培超说,自己当初是因为好奇去接了活。同样是因为好奇,又去读了管理学双学位。后来,因为好奇又“折腾”了许多事。“所以说,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对认知的好奇,对把事情做成的背后的方法的好奇,能够去让我们更好地成长。”
后来到深圳创业遇到许多挑战,但是他相信能够在不断精进与探索中把挑战变成机遇,能够跨过去。“创业这段经历给我的感悟就是在行动中成长。”他说,不要先去想太多的条件,“先行动,在行动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管你在这个过程中是成功还是失败,所有的经历都会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最好在这个过程中探索,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热爱的方向,相信未来一定在那里等你。”
同在机械工程学院,比刘培超矮一级的2008级校友崔远驰透露,刘培超在大学期间就显露出“大佬”气质。他说,千佛山校区和兴隆山校区中间隔了很多座山,99%的同学想过能否翻过那些山,只有1%的人想过要怎样才能翻过那些山,而这其中,又只有1%的人真的翻了过去,这个人就是刘培超。事情发生在2008年,“刘培超师兄在千佛山校区上完实验课,带着几个同学,扛着旗子就翻了过去。”这件事也反映出刘培超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又给他带来强大的内驱力。
刘培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当时他在兴隆山校区读书,兴隆山校区周围都是山,就想出去看看。“当时就想,坐公交车是可以出去的,那么,爬山是不是也可以出去?于是就去尝试了。”从一座山翻过一座山之后,他发现,山的尽头是另外一个校区。这种对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不仅驱动刘培超对大自然的探索,还把他引领到了创业之路。“其实,不管是爬山还是创业,好奇心都是驱动我们前行的力量。”
崔远驰:喜欢“折腾”,认为把握好现在更重要
崔远驰,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08级校友,现任南京木木西里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凯视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崔远驰说,相较于管清友师兄,他本人属于“典型创业”,而且是“山大校友创业”。“我们现在十七个合伙人里,有11个是山大人,这是我从山大收获的一笔宝贵财富。”
崔远驰说,2012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去了一家号称“高端光学仪器黄埔军校”的企业工作了一年。“在这个企业,我发现一个问题,同样一个产品,卖给甲客户近28万,卖给乙客户1.35万。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国外的产品,到底是把我们多少钱给赚走了;第二个反应就是这个东西做出来到底有多难。”把这个问题考虑了清楚之后,崔远驰选择了辞职创业。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在无人区的时候,需要有非常强的毅力。国外领先了这么多年,建立了这么高的壁垒,到底怎样才能突破?还有资金、人才、资源、技术、产品等等各方面的挑战,崔远驰都经历过。“但是,对我而言,每一次挑战其实都是在上坡,在上升。”
崔远驰说,他现在最怕的是自己感觉企业没有问题了。“没有问题,就代表我们在下一个台阶到来之前可能会停滞很久。所以,我们不断给自己找问题。”每年都给自己定一个新目标,新主题、新课题去探讨去研究,然后去实践,“用这样的方式,企业成长会非常快。”
接受记者采访时,崔远驰表示,他与刘培超师兄一样,都属于“喜欢折腾的人”,“不想让自己的生活特别安逸,整天主动去想事情。想到什么事情,就去做。”后来机缘巧合,到了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接触的产品非常高科技、非常前沿,“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创业的种子一下子被激发了。”崔远驰说,当时感觉高端仪器为什么中国没有,我们到底能不能做?“当时年轻气盛,感觉没有什么不能做的,就去做试试。”
请崔远驰给在校的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他说建议很难给,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路径不同。“我更愿意告诉他们,要尊重在校时间。”他说,学校的时光是我们获取人生一段重要资本积累的阶段,“第一要学习。学习好是学生的本职工作,没有其他东西比学习更重要。”“第二是锻炼好身体。未来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做什么样的工作,身体是第一位的。”第三是读书。所谓的“读书”,是读一本大书。“课本是书,社会也是书,同学、老师也都是我们的书,我们要去打开自己的视野,接触更多非课本以外的知识。”第四是实践。“要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什么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始有终,真正参与进去,真正理解,真正学会与别人配合,真正学会思考。”他说,人生会有很多这样一次次的实践,然后不断地去打开人的认知,“打开的多了,人的水平、能力,就会大大地提升”。崔远驰最后建议学弟学妹把握好现在,“现在比只是去看虚无缥缈的未来更重要。”
李天驰:在多元文化中碰撞,在行动中学习并改善
李天驰,山东大学软件学院2009级校友、深圳点猫科技创始人兼CEO。李天驰说自己从小是看着比尔·盖茨、乔布斯的创业故事长大的。2013年他从山大毕业后,到欧洲一个研究院读书。2015年,距离硕士毕业还有三个月,他选择了回国创业,创办了编程猫。
回顾创业经历,李天驰认为,多元文化的碰撞对创新创业是有帮助的。而在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需要在行动中学习。在顺境时,则要通过与高手过招的方式让自己不断学习,持续改善与提升。
李天驰是广东人,在山东读大学,到美国交流,又到欧洲留学,然后回深圳创业,这种经历给他带来许多启发,让他感受到多元文化对创新创业的启发。“当我们接触不同的世界,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同一个事物,更容易理解事情的本质。当然也潜在不同的机会。”他说,今天我们说的很多创新,其实都是原有要素的重新组合。
在山大读到大二那年,李天驰得到一个机会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交流,“在那里,开启了我人生的第一次创业。”李天驰说,当时他与几个山大校友一起做了一次关于教小朋友英语在线教育的尝试。“由于要素准备不充分,那次创业没有继续下去。”不过,尽管创业失败,但李天驰对在线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来,瑞典的一个研究院来山大做宣讲,其中就有一个创新创业的项目,于是,他便申请到巴黎和柏林去读研究生。
“真正去触动我去创业的,是我在爱尔兰开一个互联网会议的时候,看到许多孩子在那里去学习编程。当时就想,我们回到中国能不能也做这样的事情。刚好我在欧洲做的人机交互的研究,也是关于图形化编程的部分。”2015年1月1日,李天驰直接去了机场,回到深圳,开始了创业之旅。
李天驰说,从2015年到现在,他们也经历过许多事。遇到问题怎么办?“本质上还是要靠自己在行动中学习。”他说,当我们走出去,与这个世界发生交互,我们去设想一种假设,然后从迭代过程中拿到反馈,然后再去提升自己。“大部分时间是这样一个过程。”
与师兄们一样,李天驰在创业过程中最怕的也是“自己感觉很顺”。“30岁时,我迎来了最高光的创业时刻,企业发展得非常顺利,那时候感觉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后来才认识到,当电梯起飞的时候,你只不过是站在电梯里轻轻跳了一下而已。真正的助力是大趋势给你的。”
那么,当身处顺境时如何保持清醒?李天驰说,最好的方式是跟高手过招,与“高山”“碰撞”。“当你看见这个行业高峰的时候,你才会感叹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才能低下头去不断打磨、提升,从而让自己不断进步。”李天驰说,作为一个创业10年的创业者,他感受最深的是四个字——持续改善。“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还是在创业过程中,如果能够持续改善自己,就一定会变得更好。企业同理。”
管清友客串点评专家,建议“不扎堆”
对话过程中,管清友忍不住客串了一把点评专家。他说,自己这些年有一个工作就是观察和总结创业,因为还兼着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的副会长。他认为,其实每一个创业者都特别不容易。“如果可能,先到大平台打打工,学习学习,对市场或者对行业熟悉一些再去创业,可能会更好。当然,这不是标准答案。”
刘培超的创业动机相对简单,就是环境因素。“我在高中阶段就读了《长江实业》等,看到它从一家做塑料花的小公司慢慢打造出一个大公司,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到山大读书之后,创新大赛和“挑战杯”让他有了想“发芽”的冲动。“挑战杯”我们从校赛一直打到了全球赛,还拿到全球前三名。“这个过程你会感觉到它是一个练习,种子开始发芽,迫切地想去试一下。”
而在崔远驰看来,创业思维不是培养出来的,“有些东西是天生的”。“我一直有自己的一个理解,创业思维不是培养出来的。创业的人,有些东西是天生的。”他说,创业本身难度太大,对自驱力的要求非常强,“不可能说创业是被别人逼着走的,他一定是自驱的。当然,天生的东西也会受到后天的影响,比如说我们今天遇到什么样的人,突然读了一本什么书,会在你幼小的心灵种下了一颗种子。”但是,人生在于你要把每个阶段都走过去,“当各种条件具备的时候,天时地利人和结合在一起,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相对而言,李天驰的经历更难复制。他说,自己从小是在读着硅谷的创业传奇的故事中长大的,很小就开始编程,后来考到山大,“我是只填了一个专业,而且不服从调剂。”从欧洲回来去创业,是受了李开复当初写的《世界因你而不同》的影响,“我一直在想,我能做一些什么事情,让这个世界变得稍微不一样一点儿。”有了“种子”很重要,但怎样去浇灌,让它去发芽,让它去长大,同样非常重要。
“去决策一件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掌握充足的信息。如果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做出的决策往往非常容易被推翻。”他说,自己选对的路,往往是在非常幸运的时间节点,获得了一些别人没有获得的信息。“高质量的信息获取,对未来去做任何的一个决策一定会有帮助,这也是我自己走上创业之路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收获。”
在提问环节,有学生请管清友给在校大学生一些建议,管清友说,他现在从来不给年轻人提建议,也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不过,他还是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有些同类项不要扎堆。“不扎堆,然后做自己热爱的事情,保持一个学习的状态,保持对社会、市场、世界的敏感度,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积极的状态,我想,山大的学生总不会太差。”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记者 徐玉芹)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