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亚冬故事|梁学增:向世界讲好我们的亚冬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我的亚冬故事|梁学增:向世界讲好我们的亚冬故事

走进梁学增家的客厅,满眼都是他几十年体育生涯中留下的印记——一整个柜子里摆满各届体育大赛的吉祥物,有奥运会、冬奥会的,亚运会、亚冬会的,还有男足世界杯的。绘着各届大赛会徽的陶瓷盘,也是他的心爱之物,柜子里、桌子上随处可见。

令人亮眼的是,在这些纪念品中,他把“C位”留给了家乡哈尔滨、留给了亚冬会——第九届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妮妮的毛绒玩具被他摆在了柜子最上方。

作为原黑龙江日报体育部主任,梁学增始终认为,1996年哈尔滨第三届亚冬会的报道工作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黑龙江媒体的体育报道工作,都具有特殊意义。而对于还有一百多天就要开幕的第九届亚冬会,他希望,新一代的龙江体育媒体人能够在这个新时代,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向世界讲好属于中国的亚冬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届亚冬会会徽纪念陶瓷盘被梁学增摆放在家中重要位置

不一样的挑战

“在朝鲜1992年宣布放弃第三届亚冬会的承办权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根据国家体委的意见,确定由哈尔滨代表中国申办这届亚冬会。从那时起,黑龙江日报关于这届亚冬会的报道工作立即启动。”梁学增回忆说。

报道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会,这项工作对于当时的梁学增来说,不算陌生。在那之前,他已经经历了1990年札幌第二届亚冬会和同年北京亚运会的前方报道工作。但第三届亚冬会的报道工作,对他来说仍然是完全不一样的挑战,“对咱们中国来说,如果申办成功,这将是除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之外,第二次举办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会,也是第一次举办冬季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会,这无疑是特别光荣、特别受关注的事。两个赛事交相辉映,堪称‘姊妹花’”。

申办过程中,给梁学增留下深刻印象的是1993年3月底亚奥理事会考察团来到哈尔滨实地考察的过程,“新闻机构是全程跟踪报道的。在亚布力考察之后,考察团团长给出了‘这里可以马上举办亚冬会’的高度评价,这是对我们的申办工作的极大赞誉。这一年的11月,随着哈尔滨获得第三届亚冬会举办权,报道工作进入全新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学增接受采访

讲我们的故事

从申办成功到第三届亚冬会开幕,26个月时间,场馆、机场、道路、通讯、住宿等相关筹备工作工程量可谓巨大。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当时的亚冬会组委会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工作形成细化体系,最终胜利完成了任务。“在这些工作里,最受关注的是被称为‘一号工程’的省速滑馆的建设。把室外速滑场地改造成室内速滑馆,要知道当时世界范围内室内速滑馆都很少见,建成以后的省速滑馆在当时是世界一流水平。第九届亚冬会,这座场馆依然是速滑项目的比赛场地,这就是当时留下的宝贵财富”,梁学增说,“当时我们全程报道了建设过程,也包括其他工程,我和同事们都是经常到施工现场采访报道。”

除了官方层面的筹办工作,梁学增回忆,当时全省上上下下都在为办好这届亚冬会作着贡献,像大庆油田等众多省内企业,以及像出租车司机师傅们等很多很多普通龙江百姓,都自发地为亚冬会捐款。在梁学增和同事们当年的报道中,也不乏五年级小学生捐出零花钱、大学生千里骑行沿途宣传、73岁志愿者每天走十几里路当交通秩序检查员、10万人上街搞卫生等普通人的亚冬故事。

“除了自己的报道外,我们当时还积极地向全国各地的媒体朋友提供帮助”,梁学增说,当时像上海、深圳、大连、石家庄等地的媒体朋友都经常向我们咨询相关信息。我们非常愿意提供新闻线索,也愿意他们转发我们的稿件。

划时代的赛会

“我至今认为,那届亚冬会无论对中国的冰雪体育,还是对我们黑龙江媒体的体育报道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梁学增说,“那是中国第一次登上亚冬会金牌榜和奖牌榜的榜首。为了取得好成绩,那几年咱们国家、尤其是以冰雪项目为特色的黑龙江,在运动员培养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不仅是训练,还为他们创造了更多与国外运动员比赛交流的机会。参加那届亚冬会的中国运动员,像王曼丽、李佳军,后来都拿到了冬奥会奖牌,当然还有获得冬奥会金牌的杨扬、申雪、赵宏博等。可以说,以那届亚冬会为契机,中国人对冰雪项目的重视程度上了一个台阶。”

“对于我们黑龙江的媒体来说,对体育报道的重视程度也因为那届亚冬会上了一个台阶,”梁学增说,“黑龙江日报在距离开幕一年左右的时候就成立了报道组,包括体育部文化部、时事部、评论部等人员,兵分省城和亚布力两部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报道组总指挥是黑龙江日报副总编辑杨德三,奋战一线,身先士卒,他撰写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一文获得亚冬会报道一等奖。我坐镇后方,负责统筹规划每天的版面内容,也根据事实情况写一些观点性文章。”

“那时候稿子还都是记者手写,传统的远程传稿方式是通过电话,记者把稿子念给后方,后方录音后再整理成文字,非常麻烦,”梁学增说,“我之前经常到全国各地采访,看到很多同行已经在使用传真机传稿,速度大大提升。所以我很早就建议领导为大家配备传真机,在亚冬会期间,尤其在亚布力赛区派上了很多用场。”

亚冬会结束后,梁学增作为主编,带领黑龙江日报编辑们花两年多时间,将500多篇与亚冬会相关的新闻作品汇集成册,记录下申办、筹办到举办的全过程,汇编成52万字的《哈尔滨亚冬会实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学增收藏的国内外体育赛事吉祥物

新时代的期望

“哈尔滨再次举办亚冬会,咱们的报道和二十多年前肯定又有很大的不同了。”梁学增说。

近十余年来,媒体行业迅速发展,通过网络写稿、传稿已经成为最普通的方式,但相比当年纸媒每天发布一次报道的节奏,如今多种多样的发布渠道也对传播速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此外,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方式的出现,也让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大大提高。“如今再报道亚冬会,工作量、工作速度、传播多样性和当年相比肯定要大大提高。”梁学增认为。虽然已经年过七旬,这位资深媒体人对于行业的变化依然保持着关注。

“另外,我们这一次的报道内容,跟当年相比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当年我们要讲的故事,主要是哈尔滨如何用26个月时间创造了成功举办一届盛会的奇迹和为做到这一点付出努力的人们的故事”。

梁学增认为,“如今,我觉得我们需要更多地表现哈尔滨的城市风貌,通过亚冬会这个契机更加全面地让全世界的人们认识哈尔滨。尤其是上个冬天哈尔滨大火,在这个基础上有亚冬会这个展示窗口,就应该争取进一步展示好我们的形象。这是这届亚冬会我们应该讲好的故事。”

记者:杨镭;摄影:杨镭;视频:杨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