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从小就很机灵、聪明,从不哭叫,全家人都很喜欢他。每逢大人们生闷气的时候,他总是想方设法使大人们解闷消气。朱德是十分敬爱自己的生母,母子两人的感情十分深厚。当朱德学会走路后,他的母亲无论在家纺线、缝纫,或是下地浇水种菜、上山砍柴,都要把他带在身边。朱德从小手脚十分勤快,总是帮着母亲干这干那,生怕母亲累着。

母亲虽然钟爱自己的每个孩子,可是由于生育过多,再加上家务事忙实在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照料稍大一点的朱德。从弟弟降生,朱德就从母亲的怀里下地,在泥里滚,在地上爬。除吃、穿、住,样样事都靠自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少儿时

朱德刚刚学会东倒西歪地走路;一不小心摔倒了,也只有自己趴在地上哭几声,谁也没有工夫来哄慰他几句;再稍大一点,会跑会跳了,就跟着哥哥们上山去捉小鸟,或到树底下去扑捉那映在地上斑斑驳驳的树影。玩累了,随便找个背风的地方打个盹儿起来再玩,玩累了再睡。

穷苦人家,没钱买玩具,就自己到河边拣几个圆石头来玩弹球,或者摘几片树叶当哨吹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朱德已能跟着母亲下地干活,拾柴、拔草、运秧,帮着哥哥打杂,还能照料母亲干活时放在田头草窝里的弟弟。朱德和大人们一样,一会儿山上,一会儿田间,一会儿家里,不停地劳作。风吹、雨打、日晒、霜侵,竟没有使他得过什么病;相反,他练就了一副健壮的好身板。

幼年的朱德,就像琳琅山上那些葱绿、充满生机的小松树一样,迎着阳光,茁壮地成长1892年前后,仪陇县一带兴起种植鸦片,百姓的生活比以往富裕了些,朱德家的经济情况也开始有所好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仪陇县马鞍场药铺垭小学,朱德少儿读书的地方

那时,清朝政府的苛捐杂税非常严重,“可是这些交粮催差的,就怕读书人”,因此朱家几房人决心省吃俭用,送一两个孩子去念书。这种考虑的目的有两个:其一,家里有了读书人,可以为家里抵挡税吏、差役的欺侮,并帮助家里打打算盘;其二,期望读书的孩子能改变朱家的生活和地位。

这样,1892年,朱德的家人把他们兄弟三个送到本姓家族办的药铺垭私塾就读。塾师是朱德的远房堂叔,名叫朱世秦。他一面教书,一面行医,正房当作教室,用旁边的偏房开了一个小小的中药铺,药铺垭私塾就因此而得名。

朱世秦按宗谱的排行给朱德取名朱代珍;朱德在这里读书不用花很多钱,一年400个铜钱就够了半山腰药铺垭私塾坐落于琳琅山的西北垭口。从李家湾到这里,要走一段近两公里的山路,还要爬过一段陡坡朱德白天去读书,中午要回家吃饭,晚上还要回来。在药铺垭读书的都是农家子弟,朱德在学生中年龄最小,但他聪明好学,记得的字最多。朱世秦因为朱德书读得好而特别喜欢他。

朱德在药铺垭私塾读了一年多后,又改读丁姓的私塾。这个私塾的主人,就是朱德家租佃他家田地的地主。私塾丁先生是一个秀才,课讲得比药铺垭私塾要好得多。丁先生知识广博,对每个字、词、句都解释得很清楚。朱德见家里花钱供自己上学,学习更加勤奋刻苦。

当时,能像丁家私塾这样的地方读书的,绝大部分是地主或者有钱人家的子弟。这些少爷根本看不起朱德这样穿着草鞋的穷娃子,时常用鄙夷的眼光盯着他们,甚至给他们起绰号,咒骂他们是“三条水牛”,还故意把“朱”写成“猪”,用各种办法来羞辱他们。“人穷志不短”,朱德他们反抗过,斗争过,将这些事情告先生,可是先生也不敢得罪这些地主家的孩子,结果受斥责、挨手板的还是被欺侮的朱家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当年用来装书籍、衣物的背篓和读书时用的桐油

在这样的逆境中读书,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朱德有着刚强的性格,他不低头、不叹息、不气馁,只是默默地承受着周围人的冷眼和歧视,更加奋发地努力学习。他要用优异的成绩来证明,穿草鞋的穷孩子不但会种田,还会读书,而且比周围所有的人都读得好、读得多在私塾里,朱德根据先生教的,不停地读呀,写呀,时间抓得很紧。

就连偏心的先生也不得不承认:朱德这孩子这么用功,将来肯定有出息。放学回家后,朱德一边帮母亲干活,一边背书。晚上,母亲在小油灯下纺线,朱德就坐在她身边,念啊念,一直念得困倒在母亲身上。有好几次,母亲看见朱德一个人坐在门前的大青石上,闭着眼,嘴里不知道在念着些什么,天下起了雨也不觉得。母亲犯了疑:“这娃娃是怎么啦?莫不是着了魔?”

朱德确实着了魔!这个“魔”,不是别的,正是知识!

朱德在丁家私塾读了不久,两个哥哥回家种地了。朱德因为年纪小,又过继给了伯父,所以能够继续读下去。他在丁家私塾读了两年,除读完了“四书”,还读了《诗经》《书经》,并且开始学作对联。每逢农历十五、十六的晚上,朱德常常成了家庭老师,在皎洁的月光下,教哥哥、弟弟、妹妹读书识字。

大人们见了,心里感到无比欣慰。租种地主的田地年年要缴纳租粮,“一年除去五十担纳租以外,余下的将将够吃”,终年不得温饱,如果遇到灾年,日子就更难过了。佃农的家庭真是多灾多难。1895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方加租子”,朱德家里没有力量缴纳地主的加租,地主的管家就在除夕那天突然来到朱家,逼着他们退租搬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读书用具

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犹如晴天霹雳一般震碎了朱德全家人的心。农历大年初一,朱邦俊和朱世连父子迈着沉重的步伐,冒着飘落的雨雪,顶着凛冽的寒风,在泥泞的山道上四处奔波,为了全家人的生计,求拜佃主,租房佃田。他们奔波一天,毫无着落。晚上,全家人计议到半夜,认为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向人家借钱赎回祖屋,分居两处各谋生路。

正月初二,朱世连一早就离开了家,到处奔波,好不容易借到了200多吊钱,加上家里仅存的100多吊钱,赎回典当出去的大湾老屋和祖业田。全家人被迫分居两处:生父朱世林带领一家迁居陈家湾;朱德随养父母、三叔、四叔搬回大湾去住。

正月初四,朱德含着热泪,依依不舍地惜别了慈祥的母亲、勤劳的父亲和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离别他生活了9年美丽而难忘的琳琅山。朱德随祖父母、养父母和叔叔迁回大湾居住。不久,祖父母相继病逝,两个叔叔也先后分居自谋生路。朱德跟着养父母,在大湾生活了14年,度过了他难忘的青少年时代。

悲惨的遭遇,严酷的现实,给年幼的朱德心灵上深深地埋下了仇恨那些欺压穷人的地主的种子,使他从小深深地感到人世间的不平。后来,他回忆说:“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少儿时的课本

迁回大湾后的第二年,朱德又到离大湾不远的席家砭私塾读书。私塾先生名叫席国珍,字聘三,号伯谷。席聘三是一位很有见地,又很有骨气的正直知识分子。他知识渊博,语言幽默,经常猛烈抨击封建的旧制度。

席先生虽然很有学问,但不会溜须拍马,视功名如粪土,从不奉承当权者,不在仕途上下功夫。他年轻时曾两次去考秀才,但均未中榜。从此,他打消了出仕的念头,在家设馆教书,兼种几亩薄地,聊以为生。

朱德家迁回大湾后,在镇外佃来三亩地。一到农忙季节,朱德就不去上学,而是在家里劳动。一年有三四个月在家种地有六七个月去读书。朱德后来回忆起艰辛的童年时代对自己的影响:“我从小就是饿肚子长大的,因此,后来搞革命运动时,我就不大怕饿,好像根本不知道饿。讲起干活,也是一样。我从小到大都干活,所以后来做体力劳动时,我从来不觉得面子难看。”

那时,正处在近代中国社会风云突变、急剧动荡的年代。社会的动荡也波及中国西南偏僻的山村。1894年7月,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导致清朝北洋海军全军覆灭。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灾难深重的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席家私塾

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地主豪绅对农民的无情搜刮,官吏差役的敲诈勒索和朝廷分摊的巨额赔款,此时的四川已是民穷财尽,整个社会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在那几年间,四川又连年遭受水旱灾荒,使本来缺粮的老百姓更陷入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

走投无路的农民只得转徙他乡。他们有的倒毙荒丘,有的卖儿鬻女,有的找有粮的人家要一点粮食,这叫做“吃大户”。朱德清楚地记得他8岁那年,村里来过一群群逃荒的“吃大户”灾民,到丁姓地主家把粮仓打开,把粮食挑走,把财主家的猪宰了,饱餐一顿便拉着队伍走了。不久,县政府派了一大队清兵追上来,把这些灾民杀死在山沟里、山道旁。这一惨案朱德一直牢记在心。

有一天,朱德正在私塾里读书,忽然听到屋外纷杂的呼唤、呐喊,走出教室一看,只见黑压压的人流涌来,有六七百人。这些人穿着非常褴褛。男女老少,带着小孩。小孩子不停地哭喊,大人表露出悲痛的神情。几个手拿木棍的“吃大户”的领头人闯进私塾,把席先生抓了出去他们认为先是富贵人家,到家里一看,原来是一户穷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元帅

席先生对灾民深表同情,把家里仅有的一担米给了他们。朱德见此情景,眼前浮现出8岁那年灾民惨遭清兵杀害的悲惨场面,便立即走到一个“吃大户”灾民面前,关切地说:“叔叔,你们吃饱了,在这里千万不要久留,官府会派兵来追赶,抓住了要砍头…”这个灾民说:“小兄弟,谢谢你。我们不逃不抢也是死,逃出来向财主要粮要款,也十有九伤,真是逼上梁山啊!说完,便把席先生拿出的担大米挑走了。

傍晚时分,“吃大户”的灾民们正在吃晚饭不出所料,由于财主向县衙门报信,官府派来100多个清兵,气势汹汹地追了上来,对逃荒的灾民乱砍乱杀,又抓又捆。灾民拼命反抗,双方展开恶斗。村里主持正义的乡民也趁机拿起棍棒抽打清兵,以解多年积压在心头的怨气。一时间,灾民死的死、伤的伤,没死的有的逃上山,有的藏在老百姓家里。朱德在想:这世道为什么这样不公平?再这样下去,穷人还有什么活路?他后来回忆说,这件事给他“很深的一个刺激”。

朱德在席家砭私塾读书的时候,正值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的第二年,即1896年。这时的中国面临着被世界列强鲸吞的严重威胁。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朱德在席聘三先生的引导下,认识到德国、美国、日本等国之所以能很快强盛,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重视学习科学。自此以后,朱德涉猎了不少自然科学书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德元帅和席先生

继中日甲午战争之后,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日、奥、意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于1901年9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使有爱国心的中国民众群情激愤,忧心如焚。

朱德在席家砭私塾断断续续地读了8年书。朱德在席聘三门下读书,获益匪浅。然而,对他来说,最主要的收获不是打下了旧学的基础,而是在席先生的影响下,他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开始思索着走出这片狭小偏僻的山乡,去寻找一条新的生活道路。

朱德一辈子对席老先生念念不忘。1960年,他回乡探亲,还特意到当年自己就读的村子去看望席聘三先生的后人。一生情义,可谓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