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见君子,我心则降。”(当我见到君子时,我的心才会安定!)
“冬夜漫长,夏日悠长。”(冬之夜,夏之日。)
图源:k.sinaimg.cn
时间是什么?
我们看不到、触摸不到的时间,却能感受到它在我们无法掌控时悄然流逝,留下无力感。正是这种无力感让诗人感到痛苦,也让我们这些倾听和阅读他们作品的人感同身受。
图源:k.sinaimg.cn
从《诗经》的早期开始,诗歌就成为了作者表达情感的载体,他们不仅观察时间的流逝,还将其视为承载希望的媒介——期待爱人的重逢、战争的结束,或是盼望已久的丰收来临:“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图源:k.sinaimg.cn
对生命短暂的意识以及享受当下的必要性也出现在《诗经》中的其他诗篇里,例如谈及不应迟延享受爱情和友谊的快乐,因为时间的确是有限的,如第124号诗《葛生》和第150号诗《蜉蝣》:“冬夜漫长,夏日悠长。”
图源:k.sinaimg.cn
法国汉学家黑米·马修认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作品--《诗经》展示了这些关于时间的概念。这部作品展示了“时”这个词的最初含义,即一年中的季节,它是由太阳在天空中的确切位置决定的。在中国的语境下,“时间”首先指的是季节;其次是循环、周期的时间,意味着“轮回”;最后,时间是具体的,它基于对持续时间的测量及其与现实的关系,而不是脱离物质条件的抽象概念。
特邀讲者:黑米·马修(Rémi.Mathieu)
本期中欧书院特邀法国汉学家黑米·马修先生为我们带来题为“《诗经》中的时间人类学导论”的讲座。黑米·马修先生将从四个角度全面解读《诗经》中的时间观念,分享他多年深入研究古汉语的成果。这是一场难得的珍贵讲座,不容错过。
01
中国时间观的起源:季节
最早的记录出现在甲骨文的占卜铭文中,指示在一年中的“适当”时间进行特定的行为。因此,“季节”一词的直接延伸意义是“合时”,即合适的、吉祥的,或者在宗教意义上是“吉利的”。
多个《诗经》中的诗篇以月份为名,显示了这个农业历法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甚至在古代诗歌中也有所体现(参见《六月》《七月》《十月之交》《四月》和《正月》)。
图源:encrypted-tbn0.gstatic.com
另一个与时间仪式紧密相关的领域是音乐,音乐不仅有助于保持人类内部的和谐,还能使人类与“天下万物”的时间节奏和谐一致。在古典文本中提到的六种传统乐器中,钟和鼓占据了重要位置。《诗经》中也多次提到钟鼓,在《诗经》第一首《关雎》第3节中,明确提到“钟鼓乐之”,即“钟鼓使她愉悦”;这种“乐-悦”的文字游戏也见于《礼记·乐记》)。
02
时间、天文学与中国历史
“时机”这一概念通过占卜进入了中国思想。《易经》“待时而动”(见《系辞》B篇,第四章)要求人们始终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动。占卜实际上是中国文明的基础之一。时间最初的构建就是通过“吉”与“凶”的定义来实现的。在《诗经》中可以找到许多例子,比如在第50号诗《定之方中》中,人们通过占卜来寻找适合种植桑树的土地,以养蚕,用于制作宝贵的祭品供奉神灵。人们通过占卜来确定祭祀祖先的吉日(见第166号诗《天保》第4节),或为狩猎选择吉日(见第180号诗《吉日》1-2节),或解读预示着好运的梦(见第189号诗《斯干》第6节)等。
图源:q3.itc.cn
这种时间循环的概念很好地融入了中国的历史观。人们曾称之为中国的“神话历史化”。这一点在《诗经》中有所体现,它记载了商朝和周朝的血统如何通过英雄的后代得以延续至今(参见《诗经》245号诗《生民》和303号诗《玄鸟》)。在《诗经》这样古老的文本中,历史更多地呈现为日常生活场景的背景,就像一幅中国画卷,它可以卷起或展开,展示一系列无时间限制的景观,这些景观可能处于任何时代,甚至没有具体的时代背景,就像中国绘画不强调透视法一样。
03
时间与空间
在《诗经》中,“宇”字指屋檐、屋顶,甚至是房屋或领土,而“宙”字并未使用。这表明,至少在这部作品中,空间概念尚未被真正抽象出来。“宇宙”一词似乎在战国时期和帝国初期逐渐成形,尤其在庄子和《淮南子》等道家著作中,他们强调事物的和谐与世界的和谐是完美契合的,这种和谐依赖于时间与宇宙功能的相互关联。道家的时间是无限的,它由一个神秘、永不停息、超越时间的动力——道——推动,构成了一个循环的连续过程。
图源:k.sinaimg.cn
04
中国的时间主观性
在瞬间之中,情感得以生成并表达。中国最古老的文本并未忽略这一时刻的主观性。许多中国诗歌都描写了因分离而产生的情感,时间显得漫长而孤独。在《诗经》中,我们能找到“久”的使用(相比之下,“长”在《诗经》中几乎不用于时间意义上)。时间承载了我们的情感,像庄子所感叹的那样,我们在意识到生命短暂时,感受到的是与宇宙时间的无限相比的短促人生。
自古以来,中国的思想就非常重视瞬间的契机,而非对整体时间的抽象和脱离现实的理解。正如《庄子》所说的“安时而处顺”。《诗经》呈现了一种扎根于社会实践和现实中的具体时间观,尤其体现在周朝早期的农业周期中,这些周期系统关注的是对仪式时间的尊重。
而唯有智者能够在看似均匀的时间流动中“读懂”时间及其变化。
欢迎收看本期中欧书院,与黑米·马修一起进入时间之旅。
黑米·马修(Rémi·Mathieu)先生为中欧书院赠言
线上讲座时间:
中欧书院
2024年10月31日星期四
首播平台:
中欧书院平台:
中欧书院官网:
Bilibili:中欧书院
YouTube:中欧书院
“欧洲时报”平台:
欧时大参 新浪微博、Youtube
往期中欧书院回顾:
中欧书院,是聚合中欧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文化论坛,是中外文兼有,线上线下兼顾的交流平台。在兼具中国传统书院学术性、民间性的同时,致力于多元性和开放性,通过聚焦中欧共同领域,以多语言、多渠道、多形式实现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交流互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