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引爆了科技圈:OpenAI正在携手博通与台积电,酝酿开发首款自主设计的“in-house”芯片,为其人工智能系统提供强劲支撑。此举标志着OpenAI试图摆脱对现有芯片供应链的依赖,朝着高效、成本可控的计算未来迈出了一大步。

在AI领域,芯片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引擎”。当前市面上超80%的AI芯片被英伟达所垄断,其高性能的GPU几乎成了AI训练和推理的标配。然而,面对日益增加的算力需求和高昂的成本,不少科技巨头都在努力寻求多样化的方案。除了英伟达,OpenAI正将目光转向AMD以获得更广泛的硬件选择,以分散供应风险。

有趣的是,消息人士透露,OpenAI最初还曾有过一个大胆设想——建立自家芯片代工厂。但考虑到时间和巨大的资金投入,这一计划最终被搁置。取而代之的是,OpenAI选择与博通、台积电等经验丰富的厂商合作,致力于打造完全自主设计的芯片。这样的芯片不仅将与现有市场上的通用芯片拉开差异化,更将根据AI推理的特定需求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和能效比。

OpenAI组建的芯片开发团队也颇具实力。据悉,这支约20人的精英团队由曾参与设计谷歌TPU的顶尖工程师Thomas Norrie和Richard Ho领衔,已与博通协作数月,为芯片设计和测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台积电的制造能力也为OpenAI提供了坚实后盾,计划在2026年正式量产这一AI芯片。

不过,在这样的科技竞速赛中,OpenAI并非孤军奋战。近年来,博通通过定制芯片与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紧密合作,营收增长迅猛。此次携手OpenAI,无疑为其赢得更多关注,不少分析师甚至认为博通正逐步成为英伟达之外的另一位潜在“芯片之王”。

值得注意的是,OpenAI在自主芯片探索的同时,依然保持对英伟达的谨慎态度,尤其是在Blackwell芯片即将发布的背景下,OpenAI避免大规模从英伟达“挖人”,以维持与其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策略显露出OpenAI的深远考量:既要掌握技术“芯”权,又不能破坏与当前市场领导者的平衡。

未来,随着OpenAI首款in-house芯片的落地,这一举措或许会对AI芯片市场格局带来颠覆性影响。一个有自主芯片支持的OpenAI,是否会在算力竞赛中更胜一筹?这不仅是芯片市场的一大悬念,也无疑将影响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