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桃

“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记者探访之日恰逢重阳将至,安顺市第六小学南华分校的学生们正在课间加紧排练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必学歌曲——《读书郎》。

安顺市第六小学南华分校所在的西秀区汪家山社区是以苗族为主的村寨,每逢三月三、四月八、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男女老少都会着盛装、吹芦笙、跳苗舞,合族共庆。

国庆期间,安顺西秀同样以《读书郎》为原型,编排原创校园课本剧,在安顺市若飞广场进行首演,吸引了上千名当地群众与外地游客驻足观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正在课间加紧排练歌舞表演《读书郎》。人民网 黄小桃摄

《读书郎》为何频频登上舞台,成为安顺西秀盛大节日的表演曲目之一?

1944年,“抗敌演剧宣传第四队”来到贵州安顺进行抗日宣传时,随队前来的词曲作家宋扬在路途中负伤,被送往当地医治。医院附近有一所小学,宋扬每天都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小学生背着书包,唱着苗族芦笙调的“小嘛小儿郎”从他的病房前经过。宋扬出院后,便来到汪家山做客,主动提出在苗寨小学教学生唱歌。

就这样,他白天在学校讲课、教唱进步歌,傍晚就挨家挨户了解民生民情,体验苗家生活。听苗曲、学苗歌、跳苗舞、喝苗酒……这一过程中,韵律明快的苗家民歌《读书郎》深深吸引了他,他一句句记下来,在汉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不断打磨、推敲、改编、再创作。不久,一首脍炙人口的、由安顺苗族民歌改编创作的儿童歌曲——《读书郎》诞生了。

宋扬把改编后的《读书郎》在苗寨小学教唱,立刻受到师生喜爱并广泛传开。同时,这首歌也成为剧宣四队演出的保留节目。剧宣四队走到哪里,《读书郎》就唱到哪里,传遍贵阳、重庆、武汉、长沙、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直到20世纪80年代,《读书郎》被编入中小学音乐教材之中,成为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儿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创课本剧《读书郎》首演活动现场座无虚席。西秀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改编后的民歌鼓励小儿郎学好知识和本领,从进学堂读书的喜悦心情延展到‘不受欺辱,不做牛和羊’的民族觉醒,展现出极强的文化自信。”安顺市地方文化学者蒋平平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读书郎》的创作背景与精神内涵,安顺西秀以课本剧为载体,将《读书郎》搬上生活舞台。

在若飞广场上演的原创课本剧中,剧情围绕“书香烽火”“灵感之源”“音韵流芳”三幕展开,以安顺凤凰学校60余名师生为主的表演团队通过配乐叙述、情景舞蹈、合唱等演绎形式,再现经典儿歌《读书郎》的创作历程。

“这个旋律一放出来就吸引了很多游客,因为没有位置坐,他们就抱着孩子从头到尾站着看完这部剧的演出;直到我们谢幕以后,观众还沉浸在《读书郎》的歌声中,挥舞着国旗,久久不愿离场。”原创课本剧主创人员胡婷娜回想起当天的演出情景,仍备受感动。

“将演员主体定位为学校师生,以孩子的视角剖析《读书郎》背后承载的远大志向,传递正确的读书观,道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民族心声。”蒋平平表示,以“读书”为切入点,以课本剧为载体,让人们知道,苗族既是一个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更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

接下来,安顺西秀将在辖区中小学推广独具特色的《读书郎》课本剧,同时借鉴此次成功样板,将安顺600年来的屯堡文化,特别是地戏、花灯等融入群众生活,走进千家万户,奏响文化自信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