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雄踞在亚洲的两大文明,中印关系始终决定了亚洲大陆的整体走向。在最近几年的新闻中,印度似乎总是在处处针对中国。比如向国外购买高级武器以应对中国的威胁,这很像是在和中国秀肌肉,再比如禁中国的APP,也是在跟风学美国,然而印度本国却没有什么软件作为更好的替代品。如今的网络很是发达,很多人走进印度,拍摄了如今印度人民的生活现状,这也让我们看出了印度和中国的差距很大,想要赶上如今的中国恐怕是不可能了,因为印度本国有很大的贫富差距,印度的科技、军事、医疗等等相比中国都落后了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这样一个民族,总是在和中国处处较劲,真让人哭笑不得。但就是这样一个和中国相比差很多的国家,竟然曾经也想过要侵略中国,霸占中国的藏南地区,但是结局可想而知,很快就被我们英勇的解放军给按在了地上,这就是有名的对印自卫反击战。那么印度为什么会想到要侵略中国,我们又是如何战胜敌人的呢?

印度侵略的导火索

其实翻看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史,很少看到我们和印度发生冲突,这当然和我们曾经民族的辉煌有关。即便是在建国之后,印度也是最早一批和中国建交的国家,建国后的几年,中印关系更是走进了蜜月期,中印双方更是喊出了“中印亲兄弟”的口号,但是好景不长,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双方关于边界冲突越发激烈,这一切都源自于一条线,也就是著名的“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统治期间伪造的一条边界线,这条线甚至把中国西藏的部分地区划给了印度,这当然是我们无法接受的,中方一直认为“麦克马洪线”是违反国际法的,并且拒绝承认西拉姆会议一切条款。而在印度独立之后,仍然受帝国主义的影响,坚持说“麦克马洪线”就是中印的边界线,并且在西藏地区不断挑起争端,印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胆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当时朝鲜战争爆发,解放军迅速向东集结无暇西顾,这时候印度领导人尼赫鲁判断此时正是侵略的好时机。印度将军队推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并占领了藏南重镇达旺。中国从大局出发,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选择了搁置争议日后再谈,想通过谈判的手段让印度撤出“麦克马洪线”。

但是印度把中国的诚意当作了软弱,中印双方在朗九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后,印军仍然向解放军开火。即便是这种情况下,中国仍然没有放弃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是印度却丝毫不理会中国的的诚意,尼赫鲁甚至公开提出了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要求,这可真是狮子大开口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忍无可忍的时候,中国的反击就要开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国华(中)

张国华中将出色的战略部署

为了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党中央终于决定要发动反击,但是千军好得一将难求,让谁来做这个前线总指挥呢,在这个紧要关头毛主席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中将。

张国华深耕西藏,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张国华非常了解西藏的局势,也能够预见到如果中印双方在西藏发生战争会遇到哪些问题。但是毛主席并不知道印军的战斗力如何,面对主席的疑虑,张国华却显得非常有信心,张国华向主席阐述了我军的三大优势。

第一,我们的后勤储备充足,粮食供应及时,而印军远距离作战,战线拉得太长,肯定无法做到及时补给。第二,印军长期不打仗,士兵都处于懈怠状态,面对气势恢宏又刚刚经受战争洗礼的解放军,肯定是不堪一击的。第三,我军在青藏高原驻扎已久,已经初步克服了高原反应,西藏地区本身海拔比较高,高原反应严重的时候是可以杀人的,印军根本就无法快速适应这样的环境。对于张国华的回答,毛主席非常满意,但是仍然提醒他我们没和印度打过仗,千万不能轻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张国华中将在向毛主席和党中央汇报工作的时候显得非常有信心,但是实际上要带领部队去作战,这当然需要详细的军事部署以及对战时环境因素的充分估计。首先一点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充分的后勤补给,前线的将士们又怎么能有勇气坚持作战呢。

张国华作为西藏军区的司令员,对西藏的历史以及现状可以说是非常的了解,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张国华一方面给西藏的群众做思想政治工作,而另一方面他提出了化兵为农的战略方针让解放军带头搞农业生产。

张国华明白,要想在西藏立足,让西藏的老百姓的心和党中央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必须要解决粮食问题。但是要养活一直如此庞大的解放军部队,这样的压力也确实很大,如果和当地老百姓伸手,这无疑是伤害了刚刚建立的军民情感。

所以,张国华秉承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不吃地方”的原则,带领部队开垦荒地,第一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收获粮食数万斤。到了中印双方正式开战的时候,驻藏部队所拥有的粮食和菜类是非常充足的,这和远距离作战的印度相比优势巨大,这些解放军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奠定了中印战争大获全胜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决了粮食问题便是解决了后顾之忧,而对于印度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中国人民和中国解放军早就忍无可忍,所以作战部队的气势自然也是视死如归的。

在后期的回忆录中,有参加过当年这场战斗的老兵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来仍然热血沸腾,部队从上到下的战士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缝在了衣服的里面,为的就是假如自己牺牲了也可以让自己落叶归根,为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人民解放军视死如归,而相比较一直幻想自己英明神武的印度军队,此时就已经初定胜负了,因为夫战勇气也。

那么有了粮食就有了充足的后勤补给,有了视死如归的气势,解放军将所向披靡,那么剩下的最后一条就是对于实际战斗的指挥与调度了,打仗更多的就是双方总指挥官的博弈。这次对印反击战的大获全胜,当然得益于张国华中将的出色指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场战斗其中的亮点,以及张国华中将对于局势的敏锐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牌旅又当如何,打的就是精锐

当时的印军驻扎在了克节朗地区,并且将王牌部队第七旅顶在了前面,气焰十分之嚣张。第七步兵旅,这个在二战中多次击败德军和日军的旅队无疑是印度人的骄傲。

当时我方有些参谋认为,因为我们缺乏和印度人作战的实际经验,应该避其锋芒,先拿下一个营再说,这样步步为营逐渐蚕食印军的势力。但是张国华中将马上提出了反对意见,印度人接二连三的挑衅,就是不知道我们解放军的战斗力也不知道我们中国人民反对压迫和侵略的决心。

所以说,要么就别打,要打就痛击敌人,王牌旅是印度人的骄傲,那我们就拿他来开刀。张国华的作战计划很快传到了党中央,这当然会被很多有战斗经验的领导人否定,因为这样有些冒险。最后,毛主席气势恢宏地大手一挥“扫了它!”,毛主席坚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让张国华做司令官,就让他放开手脚去干吧,这一次毛主席选对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解放军在张国华中将的带领下,正式开启了反击,解放军向印度的王牌第七步兵旅动手了,而这像极了毛主席对帝国主义的评价“帝国主义就是纸老虎”,看似高大威猛的印度第七旅,在我军猛烈炮火的压制下,很快就抵挡不住了。

开战仅仅一个小时,旅长达尔维准将便失去了对战斗的控制,半小时内印军伤亡就达到了400人。很快这个王牌步兵旅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就连旅长达尔维也只顾逃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想跑谈何容易。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解放军继续吃掉第七旅的残余势力,并且派出兵力追击在山林中的敌军溃兵。

经过了几十个小时的搜查,包括旅长达尔维在内的两千余人全部被俘虏。这场战役,我军仅仅用了一天时间便全歼印度王牌旅,创造了教科书似的作战战略。后来张国华感慨道“这么容易取得的胜利,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遇到”。消息很快传到了党中央,毛主席当然对张国华大加称赞,对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御敌提出了赞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牌部队竟然不堪一击,这让尼赫鲁坐不住了,他继续忽悠自己的民众这是中国的阴谋诡计,此次的失利是我们轻敌了,应该继续向前线增加兵力兵力,此时的印度民众反华情绪高涨。尼赫鲁也提出“要与中国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口号,看来真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印度随后又向前线增加了三万兵力,大有一副与中国战斗到底的架势,但是坐在后方的尼赫鲁哪里知道败局早已定夺,在吃掉了王牌第七旅之后,解放军继续向印度部署的其他军队进击,印度东段部署了31个军部和3个旅部大约两万人,张国华随即下令采取两翼攻击、迂回侧后、逐个击破的战术,最后声势浩大的印军生生地被解放军包了饺子,一周后印军全线告负。

就在这时候中方仍然呼吁“停止冲突,重回谈判”,但是尼赫鲁非但不领情,反而继续增派兵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解放军只能给予敌人痛击,在此之后,解放军在张国华的带领下又打出了西山口之战,瓦弄反击战等教科书式的战役,这让印度人从上到下彻底服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印反击战的总结

对印自卫反击战前后仅仅一个月,全歼印军三个旅,俘获了达尔维准将和辛格准将以及数千人次的印度士兵,印度可以说是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实就在印度全是溃败的时候,尼赫鲁仍然不死心,他求助于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希望肯尼迪能够派出战斗机轰炸中国,虽然肯尼迪最后批准了,但是为时已晚,印度的溃败速度就连美国也爱莫能助。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印度之所以敢来摸老虎须子,这和新中国建国初期历史背景有关,当时正是冷战时期,中国受到了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而当时苏联的领导人已经是赫鲁晓夫了,赫鲁晓夫非但不帮助中国,反而支持印度。有了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尼赫鲁自然是腰板挺直了,但是他不知道自己打错了算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印自卫反击战,是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事,是正义的一方打败了侵略的一方。虽然我军缴获了印度的大量物资也俘获了印度大量的俘虏,但是解放军依旧秉承“优待俘虏,爱好和平”的方针,把缴获的物资退还给了印度,把俘虏也送回了国,彰显了大国风采。

而印度对于中国的觊觎也并非是偶然,一方面印度独立后奉行以前英国的霸权主义坚持说“麦克马洪线”是合法的,另一方面印度想把国内的经济危机转移到和中国的战斗中,可惜如意算盘打错了。而本次战役的头号功臣自然是张国华中将,可以说当今中印关系的基本稳定,都要归功于当年张国华将军的雄才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