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杨浦,正奋力聚焦创新。

杨浦的地位无疑是特殊的,在大生产、大工业时代,这里曾诞生了自来水厂、发电厂、煤气厂等中国民族工业十余个“第一”,15.5公里的杨浦滨江岸线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

但伴随城市功能调整,传统工业被逐步淘汰,曾经的辉煌变成了“斑斑遗迹”。近年来,杨浦主动转型、跨前布局,把曾经机器轰鸣的工厂旧址更新改造为更潮流、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科创园区,拥抱年轻人、互联网大厂、科研机构等,转而成为创新创业的活力场。

作为人民城市理念的首提地,杨浦走出了一条从“工业杨浦”到“创新杨浦”的转型升级之路,成为了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区、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区,坚持通过全过程、全链条激发创新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今,杨浦区已聚集7000家数字经济企业,区级税收占比达到30%以上,营收占比达到50%以上。

一座从工业锈带走向生活秀带、创新秀带的人民城市,如何带头进行城市更新探索,汇聚前沿技术资源,展现自己的创新吸引力法则?杨浦无疑为其他工业城市提供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思路。

工业遗存上演创新变身show

在时间的催化下,铁锈竟也像水一样,从金属管道滴落到老厂房的外墙上,留下了各式不规则的锈红色斑驳。几十年前,这里也曾机器轰鸣,许多上海人的记忆里还保留着那段刻骨铭心的激情大生产。

小桥流水,绿荫葱葱,阳光透过玻璃外墙,透露着江南温柔气息的大园子里,有不少整齐的红色建筑,远处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牛津、剑桥般的高等学府。“被搁置的落寞老厂房”竟然也能摇身一变成为科技感、现代感十足的园林式厂区。这就是杨浦操刀的一场存量工业用地转型的“变身秀”——互联宝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联宝地

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其发展也从外延扩张转为内涵提升、增量建设转向存量盘活的城市更新阶段。创建于1942年的宝武集团上海第二钢铁厂,素有“中国线材工业的摇篮”之称,系国内第一家线材生产企业,也是全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独立轧钢厂。2010年,上钢二厂整体停产,大部分厂房闲置。

一场“瞻前顾后,与古为新”的城市更新实践开始了。2015年起,杨浦区与宝武集团合力推动二钢厂地块转型,并于2019年启动互联宝地存量工业用地转型项目建设和区域城市更新,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创业创新示范产业园,助力杨浦区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建设。

园区整体规划设计在保留原有历史建筑文化和工业特色的同时,让各领域的特色工艺设计和先进理念汇聚于此。它延续了厂区历史肌理,打造独具特色的高空间结构,引入新功能使老厂房焕发新活力。新建部分的双高塔设计与保留老厂房的低矮建筑群相呼应,强化工业风的立面特色,成为大创谷功能区的双塔地标。曾经辉煌过的工作基地,正式完成了从低效存量用地到重要科创产业载体的华丽变身。

转型成功后的互联宝地,集聚发展智慧城市、数字新媒体、工业 4.0 等核心产业,当前引入了美团、得物、福特汽车等企业,现已形成以人工智能、电竞、互联网+平台为主导的园区布局,打造以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为主导产业的双创示范基地。

澎湃新闻注意到,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暨第二届城市可持续发展全球大会,在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展出85个城市更新最佳案例,其中杨浦入选12个,互联宝地存量工业用地转型是其中之一。

互联宝地之外,杨浦不断盘活“僵局”,对原有土地存量进行了大量统计与再设计,按照不同厂房的自身特质,因地制宜地开展升级改造。

比如在杨浦滨江,数十栋老工业建筑变身为博物馆、咖啡厅、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打造更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环境。

工业遗存“脱胎换骨”,进行现代化的多样变身。翻过机器轰鸣的一页,杨浦的科创热力图早已火热铺开。

奇妙的转变:“杨树浦”缘何能走向“杨数浦”?

杨浦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是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杨树浦港纵贯区境南北,杨浦即以此演变而得名。

一百多年前,通江达海的杨浦滨江是孕育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成就了民族工业史上的13项第一。上世纪80年代,杨浦区工业总产值曾占到上海的1/4、全国的1/20,永久牌和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中华牌香烟等知名品牌纷纷从这里走向全国。

随着城市的转型发展,工业逐步退出了杨浦城区。如今,杨树浦这棵“树”,正在变为数字的“数”,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正逐步构建。

根据规划,杨浦区要打造“1+2+3+4”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就是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主导。坚持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加快建设由数字经济主导的产业集聚区。杨浦从工业大厂林立走向了科技“大厂”云集。

兼具工业美学和海派浪漫的杨浦区,数字经济的产业实力有多“硬核”?数据显示,目前杨浦区内的数字经济企业已经超过7000家,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已经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23年的营收达到了2600亿元,同比增长18.7%。

如今,杨浦已逐步形成以抖音、美团、B站、小红书、得物、京东等头部平台企业为引领,复旦微电子、千寻位置、叠纸游戏、商米科技、道客网络、纬景储能、夺畅支付、新思半导体等细分领域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为中坚,大量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雁形企业集群。企业广泛分布在电商零售、在线文娱、云原生、工业互联网、新型储能、金融科技、工业设计等重点产业领域。杨浦还打造了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等品牌地标。

数字产业如何链接更多人的生活?杨浦积极支持企业开发更多的数字应用场景,比如支持美团开拓无人机低空物流配送场景,目前中心城区首条美团无人机航线已开航;联合万物新生(爱回收)在杨浦投放1500多台智能回收机,率先落地智能绿色回收新场景,目前已推广到全国38个城市,累计布设超过20000台智能回收机。

漫步于长阳创谷,随处可见来回穿梭的机器人、无人健身房、无人便利店等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装置与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阳创谷

林云(化名)去年研究生毕业就来到长阳创谷的一家企业工作。晚上下班的时候,她经常看到周边的居民来园区散步。“这里和传统的园区并不一样,城市特性的边界感并不强烈,你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开放和活力”。林云说。

除了园区和社区的边界感在模糊,企业之间的距离也在越来越近。“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不出园就有产业链”,这已经成为杨浦的现实。

创新杨浦的“吸引力法则”

有人说,在杨浦区,每四个常住人口就有一个是18-35岁的青春力量。年轻化,已经成为杨浦的重要标签。

杨浦区是“书香世家”,坐拥“百年大学”,科研教育资源优越,拥有复旦、同济、财大、上理工等高校,集聚了上海全市20%的本科生,30%的研究生,拥有18万“永远年轻”的大学生。

每到毕业季,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大创智天地、大连路总部集聚区、长阳创谷等创新产业集群地,都会成为吸收应届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丰富的高校资源与人才资源,让杨浦的双创发展“自带光环”。上海长阳创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弘介绍说,入驻创谷的企业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7岁,这里聚集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的创业人才。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杨浦城区人口年轻化、高知化、外来化的特点更加突出。4万多在杨浦工作的抖音、美团、B站、得物等大厂员工,平均年龄28岁。随着杨浦滨江数字经济总部项目陆续建成,预计2026年还将导入10多万青年人在这里挥洒青春,为这片土地注入活力与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济大学

杨浦缘何能吸引大厂汇聚,让年轻人留下来?一个秘诀就是让年轻人“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感受宜居宜业的环境。

近年来,杨浦区持续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力度,目前全区已筹集房源19254套(间),已供应12246套(间),房源总体区位优越,房型多样,为在杨浦创新创业的青年人才提供广泛选择。

比如,位于228街坊西北角的“创寓228”自去年5月试运行以来,为杨浦区乃至全市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小而全、小而美”的特色居所。智能门锁、智能梯控、独门独户、洒满阳光的大阳台、24小时安保,高品质保障性租赁公寓获得了年轻人的好评。居住在这里的租客平均年龄约30-35岁,涵盖市区两级各类人才、重点企业人才等,也有不少大学毕业生。

自2021年以来,杨浦区已累计拨付人才安居补贴8000余万元。符合条件的年轻人,申请到相关的房租优惠后,每个月在房租支出上就能节省近800元。

杨浦区给予的温度和包容,为年轻的城市建设者们提供他们“进得来”的租金价格,让人才在这片双创热土上“留得下”。

在创业人才方面,杨浦区还实施了全市区级层面首个海外引才政策杨浦“3310”计划,吸引了一批优秀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杨浦“创业之星”大赛也为创业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并与“3310”政策相结合,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在帮助人才落户服务方面,杨浦2023年为数字经济重点企业解决落户需求2956人,约占全区总量的50%,2021至2023年年均增幅165%。

除了政策的扶持,杨浦区的生活氛围也很潮流,符合年轻人的需求。比如,仅700米的大学路,就遍布各类咖啡馆30多家,这不仅是休憩的空间,也是各路创新人才交流碰撞思想的平台。

当下的杨浦区,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创新中心,在吸引力法则之下,杨浦区将年轻人、科研机构、前沿技术公司等科创要素汇聚到一起,正在演绎新时代大上海的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