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是我党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抗战年代,它是我党指挥中心,毛主席、周恩来等领导人就在这里指挥抗日。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集中火力进攻太原、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重要城市,跟国民党军队死磕,国民党不得已把指挥部由南京迁到重庆。
日军对国民党下重手,为什么没有集中兵力进攻延安?革命元老萧劲光道出原因:毛主席做了三个安排,让日军不敢下手。
毛主席做了哪些安排,让日军不敢对延安动手?
前后两条战线,日军难以兼顾
抗战时期,日军对我党大本营延安肯定是有企图的,但它为啥没有集中兵力进攻呢?革命元老萧劲光感慨,是毛主席的三个安排,让日军不敢下手:建立统一战线,发展抗日人才储备,加强根据地建设。
先说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越来越疯狂,控制东北之后,又染指华北。面对日军侵华嚣张气焰,我党在1933年就公开发表宣言,主张国内各武装力量应该停止内斗、一致对外。
外界都知道这主要是喊话老蒋领导的国民党,因为就在日军在东北、华北大肆扩张的时候,国民党军队竟然还在专心“剿共”。尽管国内抗日呼声高涨,但老蒋仍然一意孤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继续对红军根据地展开围剿。
毛主席早就看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狼子野心,为了团结一切力量打击日本侵略者,他提出一个战略策略:逼蒋抗日。
一方面,不断喊话,动员和号召全国人民“一致抗日”,利用国内舆论向老蒋和国民党施压;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国民党内部的抗日力量,对老蒋“软硬兼施”。前一个我党自己人可以实施,后一个就需要找到合适时机、合适的对象。
就在这时,被老蒋派到西北剿共的国民党十七路军统帅杨虎城,派人向我党表达了停战意愿。随后双方派代表展开秘密谈判,很快达成共识:互不侵犯、联合反蒋、共同抗日。这就是“汉中密约”。
这个协定很关键,一方面双方军队保存了实力,特别是让红军避免腹背受敌,还通过十七路军获得了一些物资,更重要的是双方建立共同抗日的统战合作,为后面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做了准备。
到了1935年,国土进一步沦丧,民族危机加深,我党再次发表宣言,号召全国抗日。全国抗日救亡呼声空前高涨,这个时候被老蒋派去剿共的杨虎城和张学良,看到老蒋顽固不化,坚持剿共,也有了“逼蒋抗日”的念头。
张杨二人经过周密计划,最终在老蒋来西安督战时,实行“兵谏”,扣下了老蒋,邀请我党代表共商救国大计。这就是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因为我党跟杨虎城有合作基础和政治互信,双方目标一致,所以谈判主要是我党跟老蒋达成共同抗日。
经过唇枪舌剑的交锋,国共双方最终达成合作抗日的共识,由此揭开了全国抗日的序幕。日军要分心面对前后两个战场,前方正面战场是国民党军队,后方战场是我党的军队。
而另一边,我党敌后指挥中心延安又迎来了大批抗日力量。这是怎么回事呢?
储备青年人才,夯实抗日力量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一直呼吁全国抗日的我党,给中华同胞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党的抗日指挥中心延安也成了中华知识青年的“抗日圣地”,纷纷慕名而来,希望为抗日救亡尽一份力。
据延安革命纪念馆提供的资料,抗战初期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有4万多人。其中,青年知识分子主要有两类:一是从我党抗日根据地转到延安的,二是海归华侨。
民族危亡激发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热情,他们纷纷从世界各地奔赴延安。据统计,当时去延安的海外华侨有60多人。
从文化水平看,这些知识分子,初中以下占3成,初中3成,高中2成多,高中以上近2成,其中高等教育水平有1万多人。此外,一些海外华侨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从职业方向看,文艺界比例最高,其次是哲学社科、新闻、自然科学等。
这些知识分子对抗日做了重要贡献,比如大量青年加入我党军队,不仅弥补了兵力不足,而且提升了军队干部的文化素质。此外,还有一大批知识青年从事战时宣传工作,办报纸,创作抗战戏剧等,鼓舞全国人民抗日士气。
毛主席早就看到知识青年投身抗日,对我党是一个争取人才的机会,他说,没有知识分子,治国、治党、治军都不能做好。
因此从1935年之后,我党就打开大门、招揽知识分子,不问阶级、年龄,能者就上,把大批知识分子纳入政治、军事体系施展才华,为抗战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后备力量。最值得一提的是延安抗日政治军事大学,也是又名的“窑洞大学”。
抗战时期,大批知识青年来到抗大学习。当时全校师生,一边教学,提升文化素养,一边生产,解决物质困难。广大知识青年在这里学会了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他们当中很多后来成为抗日中坚力量。
所以,别看我党走团结工农路线,实行农村包围城市,但在革命中我党也注意吸收知识分子,为革命储备人才,这也是革命能取胜的一大关键。当然,最关键的是根据地建设,这又怎么说呢?
晋绥保延安,日军不敢轻举妄动
抗战时期,延安属于陕甘宁边区,跟晋绥根据地都在黄土高原上,距离非常近。军事上,在晋绥根据地部署兵力,可以在陕甘宁边区外围构型有力防御:在西向,不仅可以阻止日军袭扰延安,还可以阻挡日军进犯青海和甘地。
而且在南向,又可以牵制进犯山西、华中的日军,打击日军疯狂进攻的嚣张气焰,打掉迅速吞并整个中国的野心。
经济上,加强对晋绥根据地的生产建设,可以有力支援延安。因为在位置上,延安所在的陕甘宁边区更靠近黄土高原中心区域,土壤贫瘠、地表破碎,自然条件恶劣,还经常发生旱灾。
这里原本就没啥工农业基础,农业生产就是人力加畜力,轻工业更是薄弱,当地老百姓日常所需都是靠外地供应,再加上长期遭遇老蒋的封锁,可谓是难上加难。另外,延安是当时的我党的抗战指挥中心,大量抗日志士涌来,人多粥少,客观上又加剧了经济困难。
基于这两方面现实,毛主席非常重视晋绥根据地建设,指示务必要守好这个战略堡垒,搞好建设,为打持久战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晋绥根据地一边抗战,一边抓经济生产。
财政上,当时的财政一把手贺龙推出了几项重要措施:成立根据地财政委员会,为各军区划拨基础款项,让各军区自行解决财政困难;成立西北农业银行,为根据地各项生产提供贷款;鼓励开源节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晋绥根据地财政困难得到缓解之后,贺龙会优先给延安拨款,为我党指挥中心提供财政支持。同时西本农业银行对陕甘宁边区银行,在经济和金融上提供鼎力支持,后来两个机构干脆由中央系统统一领导,更加方便对陕甘宁边区银行的支援。
生产上,晋绥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植树、开荒、水利同时并举,种地与养殖并举。为了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并鼓励军民互帮互助,群策群力克服困难,提高生产效率。
没了高利盘剥,农民干劲十足,还跟我党生产部队打成一片,提供经验指导,为根据地大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抗战期间,晋绥根据地垦荒至少有200万亩,除了种粮,还种植棉花。与此相配套的轻工业,比如纺织、印刷、制衣等也有不小规模。此外,根据地的重工业,比如炼铁、冶金、煤炭、军工等也有一定发展。
晋绥根据地大生产取得显著成果,根据地第一时间调拨粮食、军需品等战略物资支援,支援陕甘宁边区。不仅如此,根据地还抽调大生产先进部队359旅到陕甘宁边区开展生产运动。359旅也没让人失望,在南泥湾开荒搞生产,在荒地上打造了“陕北好江南”。
有了晋绥根据地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保护,日军自然不敢贸然动手。如果把三招串联起来,建立统一战线、两个战场,发展抗日有生力量,加强根据地建设,日军不仅不敢对延安动手,就连迅速拿下全国重要城市的计划也泡汤了。这就是毛主席的军事智慧。
结语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主席这句话不仅在革命年代适用,就算在当下依然适用。眼下,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已经到了疯狂地步,科技打压越来越离谱,台湾牌也跨过中方划定的红线。
但越是疯狂,越能反映出它的焦虑,因为它搞的一系列动作都收效甚微。其实,懂的人都懂,美国最需要的就是转变思维,接受它压不住、挡不了中国发展的事实。等着吧,纸老虎终有被戳破的那一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