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热燥燥

晚上冷飕飕

深秋初冬交接之际

每个人对于温度和湿度的感知是不一样的

才有了满大街的“乱穿衣”

没有天气预报、没有温度计的年代

人们怎么判断天气?

《江苏文库》中有不少细节

一起来看看吧!

明天冷不冷?水知道

战国时,人们已经会通过观察水的结冰情况,来推断气温下降的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中记载道:“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江苏文库·精华编》之《淮南子》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瓶子中装上水,如果水结冰了,就是进入寒冬了,等到冰再融化时,就是气温回升了。材料简单易操作,这样的“冰瓶”或“水瓶”,其实也正是最原始、应用最广泛的“温度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科技的发展,瓶中水也有了进化。18、19世纪的欧洲,一种叫“风暴瓶”的天气预报器被广泛应用。它的做法也很简单,在密封玻璃内注入蒸馏水、酒精、硝酸钾、氯化钠、樟脑等混合液就行了。瓶中液体清澈干净,代表将是晴朗无云的天气;液体浑浊,预示将迎来多云天;要是瓶中出现结晶,那就说明要降温甚至下雪了。

体温曾是温度标尺

自然环境下水的状态固然可以说明气温高低,却很难精准衡量具体温度。关于这点,智慧的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健康人的体温,特别是腋下的温度,基本是稳定的。人们将腋下体温作为一种温度标尺,用在了农业生产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都吃过豆豉鱼吧?其中的豆豉,大约诞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江苏文库·精华编》之《说文解字注》中记载,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就有“作豉必室中温暖”的制作指南。

《齐民要术》的“作豉法”强调,制作豆豉,要在暖和、太阳晒不着的屋子,温度保持人体腋下温度为最佳,即“大率常欲令温如人腋下为佳”“以手刺(豆致)堆中候,看如腋下暖”。这说明,至少在1400年前,将体温作为制造豆豉的温度标尺,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豆豉,茶叶和养蚕业都用到了体温这个人人自带的标尺。宋代蔡襄在《茶录》之《藏茶》中说,茶叶“收藏之家,以蒻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名人词典》提到,宋代农学家陈旉久居真州(今江苏仪征),他终生致力农桑,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写成以种稻、养蚕为主的江南农学专著《农书》。在论及洗蚕种的水温时,他就说:“调温水浴之,水不可冷,亦不可热,但如人体斯可矣”。

木炭、琴弦看湿度

气温之外,湿度也是天气的重要标准之一。

唐代黄子发的《相雨书》里就有“壁上自然生水者,天将大雨”“石上津润出液,将雨数日”等,根据湿度判断雨天的方法。宋代梅尧臣的《梅雨》诗“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其中“润气”就是潮气、湿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南子》里说:“湿之至也,莫见其形而炭已重矣。”《史记·天官书》中,也提到了一种原始的“湿度计”:把土和炭分别挂在天平两侧,观测挂炭一端天平的升降。天气干燥,炭就轻,天平就倾向于土;天气潮湿了,炭就重,天平就倾向于炭。

对于文人来说,判断湿度还有更为风雅的方式:看琴弦。

同样是《淮南子》中的记载:“雷震之声,可以鼓钟写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东汉王充《论衡·变动篇》也写道:“故天且雨,蝼蚁徙,丘蚓出,琴弦缓,固疾发。”意思是说,琴弦变松就要下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什么原理?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农业史》中收录了许多代表性的农学著作,其中,元末明初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一书中有解答:如果质量很好的干洁弦线忽然自动变松了,那是因为琴床潮湿的缘故。出现这种现象,预示着天将阴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温度计之父

最早将欧洲研制的早期温度计和湿度计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南怀仁。据考证,他在康熙年间,曾在北京制造了温度计和湿度计,图说载入《新制灵台仪象志》中,同时还被收入陈梦雷奉旨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89年,康熙南巡来到南京,意大利人毕嘉和法国人洪若翰到江宁织造署行宫献上西洋方物12种,康熙唯独留下了温度计和湿度计。

此外,清代中国人也做出了自己的温度计和湿度计。这位“技术大牛”正是江苏广陵(今扬州)人黄履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名人词典》记载,黄履庄是清初制器工艺家、物理学家。他从小聪颖,酷爱制作技巧工艺。创造发明众多,包括诸镜、玩器、水法、验器和造器之器等。发明了“瑞光镜”(最早的探照灯)“真画”“自动戏”“自行驱暑扇”“验冷热器”和“验燥湿器”等,制作了显微镜、千里镜、望远镜、取火镜、临画镜、多物镜、龙尾车(提水机械)、报时水、瀑布水等奇器。曾潜心研制自行车,是最早的自行车发明家。

“验冷热器”就是温度计。据说它“能诊试虚实,分别气候,证诸药之性情,其用甚广,另有专书”。“验燥湿器”就是湿度计。据说此器“内有一针,能左右旋。燥则左旋,湿则右旋,毫发不爽,并可预证阴晴”。

可惜如今,专书与实物都失传了。

你有什么判断天气的独家秘方吗?

快来评论区告诉文脉君吧!

文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郑文静 张文颖

视频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钱念秋 宋经纬

编辑 | 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