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李博

通讯员 雷帆 牟穰

10月24日,湖北省利川市大塘社区菌菇种植基地内,一朵朵鲜嫩肥硕的榆黄蘑绽开金黄色的菌朵,层层叠叠、长势喜人,31岁的残疾小伙龚易正组织工人进行采摘。一筐筐采摘好的菌菇被搬到院子里,打包后将发往重庆等地。

今年31岁的龚易虽然手有残疾,却谈吐大方、行事利索。7岁那年,他的手臂被大面积烫伤,留下了终身残疾,9岁时被评为肢体三级残疾。烫伤以后,因手臂活动受限,他很多活都干不了。

龚易在大棚里展示刚采摘的菌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龚易在大棚里展示刚采摘的菌菇

为了掌握一门技术,龚易便向自己的叔叔求教种植菌菇的技术,没学多久便出门打工,中断了菌菇种植之路。

由于龚易的手臂和腿有大面积烫伤,在炎热的天气下无法排汗,会很难受,对身体伤害大。在外闯荡无果,经过一番考虑,龚易决定回到家乡用自己掌握的种菌技术养活自己和家人。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摸索,龚易逐渐掌握了种植菌菇的诀窍,他决定成立公司,自己当老板。2011年,龚易成立利川市大唐食用菌生产基地,主要种植滑菇、袖珍菇、平菇、榆黄菇、木耳、草菇6个品种,冬季时少量种植猴头菇,“效益还不错,行情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30多万”。

要想种植好的菌菇,需要给它们创造好的生长环境;这不仅对大棚的温度有要求,对其生长原料更是有严格的质量要求。

大棚里的菌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棚里的菌菇

“不是每一间房子随便搭个大棚,就能够种出好蘑菇。根据蘑菇的特性和生长需求,需要设计大棚来改变温差。”龚易说,在春夏季,基地大棚42天就可以出一茬菇,而秋冬季则需要58天左右。他选用从新疆、内蒙古购买的棉花壳、棉渣和本地的稻草、玉米芯等原料混合搭配,再用厚实的栽培袋包裹好,以确保所用原料新鲜、无霉变。在龚易和工人们的悉心管理下,菌菇出菇量大、品质好,不愁销路。

“主要销往重庆、湖南、四川、武汉、河南等地,年产值大概在100万元。”龚易介绍,基地有5个大棚,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还配备了5个冷库和一辆冷藏车。菌菇不仅撑起了龚易的“致富伞”,也为周边的残疾人、农户撑起了“幸福伞”,基地长期请的有11名工人,其中残疾人4人。

“种菌技术仍需不断更新,才能不被市场淘汰。”龚易每年都会抽时间到大城市学习新技术,探索菌菇精深加工的路子。“我准备明年再多发展几个大棚,种植一些新品种,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就业。”龚易对未来充满信心。

食用菌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边银丙曾表示,利川市高海拔、低纬度,这里的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反季节菌菇生产,环境在全国少有,生产的菌菇香味更浓,还富硒,这是不可复制自然优势。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