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2014年异地新建搬入现址,新院区占地44.18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编制床位298张,实际开放床位350张。是一所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养老、临终关怀为一体的三级中医医院。2017年安宁市成立紧密型县域医疗共同体,安宁市中医医院以医共体建设为契机,与医共体实行同质化管理,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康、养中的优势,率先在安宁地区开展“医疗+养老”双向转诊的医养结合模式。

打破传统敬老院和医院分开建设的理念,将敬老院“搬进”医院,成立安宁市医共体敬老养老中心,两院一体,以医促养、以养助医。2021年1月,安宁市中医医院经安宁市民政局验收合格取得养老机构备案回执,依法成立了“安宁市医共体敬老养老中心”,同期申报成为第一批昆明市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2023年4月,安宁市医共体敬老养老中心工作人员到安宁市医疗保险中心提交了《昆明市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变更工作表》,将机构床位备案数从34张增加至100张,成为安宁市唯一一家拓展经营规模的长护险定点机构。在机构床位入住率高达100%的同时,仍有100余位老人等待入住。

依托于安宁市医疗共同体建设的敬老养老中心,借助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及其专业的医护技保障能力,打造养、防、治、康、安(基本养老+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五位一体”的医养服务体系;持续发挥中医药在医、康、养中的优势,开展“医疗+养老”双向转诊的医养结合模式,探索长期护理保险高质量服务新方向:

创新团队架构,组建以“医养结合护士”为主的人才队伍。打破传统敬老院以“护理员”为主的人员结构模式,组建了一支由医生、护士、护理员、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培养了一批持双证上岗的“医养结合护士”(护士证+养老护理员证),培养既懂“医疗”又能“养老”的“双专人才”,逐步由医养结合护士替代普通护理员,大幅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医养无缝切换,双向转诊服务实现医养高度融合。将养老中心养老资源与医院各科室医疗资源高度融合,生病时住院,平稳时养老,实现无缝衔接的双向转诊和医疗养老切换。医生24小时值班,定时查房,让老人急病时能得到及时救治,慢病得到科学管理。真正做到让失能老人“生病治病,无病养老”、“小病不离床、大病不离院”,实现“医疗”与“养老”的深度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出中医药优势,构建“中医药+养老”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中医药+养老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中心配备中医医师负责日常中医查房,多名老中医定期义诊查房。通过中医体质辨识、中药汤剂、针刺、艾灸、刮痧、火罐、中药熏洗、养生操、情志调理、中医食疗等方法,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不断改善老人体质,较大程度发挥了中医药在养老领域的独特作用。

注重人文关怀,离家不离爱,“如家”更胜“家”。坚持“用进废退”理念,能坐不躺,能走不坐,鼓励引导老人动起来,每天组织开展集体轮椅拍手操、床上康复操、手指精细动作锻炼、音乐疗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把传统的单一方向护理老人的方式转换成让老人在自我照护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形成“医养康护”“四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终关怀服务协同,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成立“安宁市安宁疗护中心”,与医养结合中心,两个病区一套班子管理,为老人提供舒适医疗、临终关怀服务,尤其是癌痛等疼痛患者,通过与麻醉疼痛中心医疗协同配合,开展无痛医疗服务,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让老人舒适、安详、有尊严地辞世,解决了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下一步发展规划:

(一)进一步探索多元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和管理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不断加强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以国家养老政策和行业标准为抓手,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加大人才培养,推进我院医养结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品质化”的高质量发展。

(三)争取国家各项养老扶持政策,尽快解决养老土地和资金问题,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四)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养老领域的独特作用,探索多样化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丰富养老服务内容,打造出具有“中医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

通讯员:张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