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你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样的?
新民晚报街头挑战持续进行中,本期聚焦“住”这件大事儿——带我们去瞧瞧你生活的地方,讲讲居住在上海的体验,聊聊扎根在这片土地,热爱人民城市的理由。
它是优秀历史建筑,也是我家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是首批以立法形式认定和保护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也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最多的历史文化风貌区。身处这样的环境之中,每天是怎样的感受?我们来到第一站,寻找住在老房子里的挑战者。
在永嘉路上,新民晚报记者遇到许多拍照打卡的市民,有热心人推荐去最有特色与保存完整的里弄永嘉新村看看。果不其然,刚进大门一位在长椅上晒太阳的老伯,自告奋勇当起了“导游”,介绍起历史渊源与设计细节。
“我比房子年龄还小!过去这个花园公寓式里弄是交通银行的职工宿舍。”71岁的沈先生在这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子、退休养老,哪怕一砖一瓦他都感情深厚,“5年前开展了次大修,正式的名字是历史保护建筑修缮,用传统技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一番修缮,让居民们住得安心舒适,也让老房子留住了味道。”
他举例:“旧瓦如果有破损,修缮师傅会找同样款式的旧瓦换上去。又如外墙红砖上的刻线,也是用老底子的工艺,凿子一点一点敲出来的,他们说这叫修旧如旧。”在解决房顶漏水、管道渗漏、墙面破损等民生问题时,建筑风貌得到留存。
据统计,上海公布优秀历史建筑1058处、3100余幢,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250处风貌街坊,64条永不拓宽风貌保护道路,84条风貌保护河道。正如沈先生所言,以老房子为家很幸福,因为它有独一无二的回忆与价值。一个个风貌区、一条条小马路、一栋栋老房子同样铭刻了城市记忆,见证着上海发展。
一个完整社区能“自带”多少服务?
第二站是位于静安的临汾路380弄社区,一个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拥有近五千人的大型居住社区,配套到不到位,居民满不满意?
在社区走了一圈,我们发现除了中心花园、健身步道、分类垃圾房等标配外,还有不少配套设施令人好奇。幸好,社区理发店店主屠先生利用工作间隙,答应带我们走马观花,看一看一个社区能“自带”多少服务。
“为老服务中心里有社区长者食堂、运动健康中心、长者照护中心等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年纪大的人住这儿,不出小区享受到各种照顾。”屠先生环顾四周,指着电梯介绍,“2020年前后开始加装,到现在你看也不稀奇了。说实话,老人住这儿很舒服。当然,年轻人想吃饭可以去社区食堂,想复印文件可以去随申办数字小屋,社区是一个整体,不光老人生活要关心,大家都能在社区便捷生活。”
随后,屠先生带我们在社区周边绕了一圈。临汾路上的社区卫生中心方便居民配药,汾西路上的岭南公园是24小时开放的天然氧吧,安业路上的党群服务中心每天都有免费电影轮播……各类民生设施就在老百姓家门口。
过去的临汾路380弄社区居住密度高,服务设施少,公共空间不足,社区以推动“全龄家园”“美丽家园”“数字家园”“自治家园”四个家园建设为抓手,已将服务和资源延伸到居民“家门口”,推动从“单一”社区向“完整”社区转变。
保租房是我在上海的第一个家
据统计,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超1000万,他们有的是来此追梦的年轻人,有的是拖家带口的打工人,都是奋斗在这座城市的劳动者,这些人的住房如何保障?
挑战继续,第三站去往毗邻地铁8号线的闵行城投宽庭浦江社区。在车站我们遇到了刚上班的江先生,他是城投宽庭的住户,入住保租房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他觉得,主要有三点优势让他决定成为其中一员。
“一是位置不错,这里旁边就是南北高架和8号线,出门无论是坐车还是地铁都快捷。二是价格合适,扣除单位补贴后每个月只要付2000元左右,外加这笔钱还可用公积金支付,大大减轻生活成本。三是配套全,你看社区里自习室、便利店、奶茶店、早餐店,甚至宠物店也有,完全不输成熟社区。”谈话间,江先生将挑战进行到底——领我们参观起自己的房间。
精心摆放的玩偶、正在打盹的猫咪、已经晾干的衣服,从屋内细节能感受到江先生把这小小空间早已当成了家。“保租房,作为我在上海第一个家,我想推荐给在申城打拼的人们,因为这个家我有了立足在这个城市的底气和保障,希望在此拼搏的岁月,能让我在上海拥有更大更好的家!”
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目前,上海累计建设筹措保租房达53万套(间),供应超33万套(间)。同时,上海面向从事城市建设和基础公共服务的一线建设者、管理者打造了“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目前,累计新增筹措床位超3万张,全面健全完善“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供应体系。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董怡虹 孔明哲 刘慧琴
海报:蒋玉涛
编辑:唐梦葭 周春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