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林海东

韩国国情院从开始,将近两周以来,一直不停地对外释放各种朝军入俄援俄的消息,有详有略,信息量很大,与乌克兰方面释放的各种信息遥相呼应。

韩乌一唱一和,在朝军入俄援俄这件事情上的配合显得很默契,有点儿像相声里的“子母哏”。较之对此事相对谨慎的美国和北约情报部门,韩国国情院和乌克兰军事情报局此番展现出来的情报战、心理战、舆论战能力,俨然有世界顶级情报机构的模样,仿佛与CIA、摩萨德有一拼。

消息很多,但至今难以一一证实;唯一能确认的,就是有几千朝军士兵正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受训练。至于其他各种劲爆的消息,不是停留于“可能性”,就是“无法独立证实”。

但韩乌最终显然会把“可能性”转变为“事实”,把其他各方“无法独立证实”的消息转变为“铁证如山”,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把契诃夫的枪挂在了墙上。

契诃夫的枪”,又被叫做“契诃夫法则”,是一种文学叙事手法,最早用于戏剧创作,现在已经成了普遍应用的文学手法,在小说、影视中均可见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契诃夫( 上图 )是俄罗斯的文学巨匠,是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短篇小说和戏剧成就都属于“顶流”。记忆所及,他的短篇小说《木木》曾经被编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中学语文课本,而他的戏剧《樱桃园》、《三姐妹》、《海鸥》前些年还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上演。

“契诃夫的枪”,大意是说,要把一切与故事无关的事物都从故事中移除,如果第一幕有把枪挂在墙上,那么,第二或第三幕这枪必须拿下来开火,否则就没必要在舞台上挂这么一把枪。这个意思,契诃夫在与友人的往来信件中多次提及,还被同时代人写进对契诃夫的回忆录中。

现在,在韩乌关于朝军入俄援俄的情报战中,这把“契诃夫的枪”已经挂在了墙上。

10月18日,韩国国情院披露的相关朝军入俄情报中夹杂着这样一条消息——入俄朝军疑似伪装成雅库特人或布里亚特人,还可能领取雅库特人或布里亚特人的身份证明。仿佛是生怕外界理解不了这一点,国情院还“贴心”发布了雅库特人和布里亚特人的照片( 下图 ),以与朝鲜面孔做比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19日,乌克兰SPRAVDI( 乌政府战略通信和信息安全中心 )官方账号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段疑似朝军士兵领取俄军装备的“独家”视频,暗示朝军士兵将穿着俄军制服奔赴俄乌前线( 下图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件前后相接、首尾相连的事情,就是那把“契诃夫的枪”。它显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出现在俄乌前线的朝军士兵将身着俄军军装、以雅库特人或布里亚特人的身份援俄抗乌。随后,乌方多次披露朝军进入库尔斯克前线的消息,先是10月23日乌军发现并“记录在案”,后是泽连斯基说朝军可能27-28日进入前线。在这期间,韩方也反复强调朝军及朝军将领进入库尔斯克地区,乌方还以音频举证俄方以民用卡车运送朝军上战场,还有外界消息称俄方正用民用客机将朝军从东运到西,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无论是“真情报”,还是“假消息”,这些信息实际都是在为打响那把“契诃夫的枪”做铺垫,所谓“铺平垫稳”,等着最后抖包袱儿那一下儿。

这把枪不久之后极有可能会打响。我曾经与IN朝鲜的同事们讲,乌方不久之后拿出身着俄军军装、长着雅库特人或布里亚特人面孔的战俘或尸体照片,以此证明朝军参战,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当然,这事儿韩国国情院干不了,应该是乌方来操作,比如布达诺夫局长。

尽管10月29日韩国国情院又发布了一波新消息,但除了朝军人数从1.2万变成10900,朝军副总参谋长金永福上将已带先遣队进入前线,并与“金斯坎德尔”( KN-23 )导弹部署有关之外,别的没什么新意。有趣的是,韩国国情院这波公布的消息,都是“推测”或“可能性”性质的东西;对乌方称3000朝军已转到库尔斯克战场一事,韩国国情院也仅仅表示“有可能”,“目前还无法确认朝军已转入战场”。

但那把“契诃夫的枪”还是悄悄勾动了扳机——当地时间28日,立陶宛亲乌团体“蓝与黄”对当地媒体表示,乌军与朝军25日在库尔斯克首次接触,除一名幸存者外,其余朝军士兵均阵亡,这名幸存者携带一份布里亚特人的身份证明文件。

在我看来,立陶宛人这一招儿应该是替乌克兰人“试枪”,否则,这么好的证据,乌方为何过了两天还没有大加利用、炒得天下皆知呢?或许,与乌军交火阵亡的,以及这位幸存者,真的都是布里亚特人,而非朝军士兵,毕竟布里亚特人早就上了战场,而朝军还只是在韩乌的各种情报里被调兵遣将。或许,布达诺夫局长在等一个会说朝语的俘虏吧?总不能逮着一个满口“不列、不列”的布里亚特人就说是朝鲜士兵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