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左宗棠第四代孙左景鉴想回上海,他写信给上海市委, 希望能分一套低楼层电梯房,可没想到,身为副市长的女儿竟然直接拒绝。

“老人如今年龄太大了,能否分一套低楼层的房子,最好是带有电梯,这样就可以圆老人回到上海度过晚年的愿望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左景鉴的侄子特意给上海市委写去了一封书信,信中他希望能够完成左景鉴老人一个牵挂半生的“愿望”,那就是回到上海去。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左景鉴的女儿听说此事之后不仅没有支持表哥的做法,反而拒绝了他的请求。

左景鉴是我国著名的医学专家,老人一辈子不求名利,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自己的事业,在他的影响和教育下,家中的儿女也各有成就。

可是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具有名气的医学专家晚年的生活竟然简朴得让人心酸。

这样的做法并非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因为他们家族一直遵守着一个不变的家规。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故人”,左宗棠后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这些家规当作人生格言来遵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左公的后人,左景鉴不光是做到了清白廉洁,还影响了自己的孩子。

1909年,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书香家庭中,自从他记事以来,家训家规就像是一道无形的准则,规范着他和兄弟们的言行举止。

读中学的时候,他们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曾经前往农村参与农民运动,体察底层百姓的辛苦和不易,了解贫苦百姓的疾苦。

这段珍贵的经历让左景鉴对革命思想的认知更加深刻,也树立了他之后“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为了能够帮助更多人,左景鉴毅然选择了从医,凭借着不断的学习考取了博士学位,还曾经带着同僚们参与过抗日救援队,为抗日队伍做出了不少贡献。

左景鉴虽然祖籍长沙,但是他的事业、家庭一直都在上海,他在这里工作半生,对上海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

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他和妻子儿女借住在亲戚家的小亭子里,一家人都过着拮据的生活。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左景鉴对学术的追求也没有丝毫的懈怠,忍受着疾病的折磨接连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论文。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率领救援队奔赴朝鲜,为奋战在前线的战士们提供援助。

为了能够让战士们拥有方便的输血库,他还研究出了手提的输血箱,设计了一套完善的输血保障系统,这一举动在那个时候解救了无数战士的性命。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带动西部地区的医疗发展,他主动放弃了国家分配的房子,带着全家人扎根重庆。

然而这一去就是四十年未能归来。

他没有给独自在上海求学的女儿留下任何东西,让她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求学,只有凭借自己双手创造的财富才最坚实可靠。

在他教育下,女儿左焕琛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女青年,凭借着自己的奋斗成为了上海市的副市长。

在分配房子那年,左景鉴的侄子清楚他们父女长期分居两地,想要相见十分困难,为了帮他们完成心愿,于是便背着左景鉴悄悄写信给上海市委。

然而左焕琛知道之后,直接拒绝了表哥的“好意”,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她清楚以父亲的品性也会反对这样的方式,况且就算她是副市长,如今房源紧缺,她决不能动用权力为自己谋私,否则就是“坏了规则”,她不能带起这样的风气。

最终,直到左景鉴遗憾离世,老人的骨灰才在家人的护送下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上海。

资料来源:《世纪》杂志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孙、外科专家左景鉴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