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呢喃咏寒莲
身陷泥涂心向天
情愿高山长流水
文以载道化福源
寸寸苦秋困冽泉
茎茎待暖脱俗凡
案台要坐十年冷
下笔方能似神仙
深秋之境,山河颜轻,叮咚泉涌,草木凋零。大千世界之精微奥妙,日月星辰之变化有序,四季昼夜之寒署推进,大道之用无所不及。朝为莲子,暮作红藕,丽了春塘,熟在晚秋。虽无参天种,不掩蓬蒿丛,自有悟道心,何畏红尘行。秋深之节,芳菲已衰,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追远,不负韶华。《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宸宇之辽阔到万物之精微,从“天地位焉”到“万物育焉”皆有其灵,人道与天道并行而不悖。
百川归海,大漠云烟,万里沃野,云舒云卷,花开花落,四季嬗变,此非人力之所及矣,故而古代圣王先哲,道法自然,以德配天,上者垂拱而天下治,下者不出户而兴亡知。故而《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语告之,参悟天地的三种境界即性、道、教。“性”,乃万物之本也,也就是事物之本来面目。万物皆有其性,如人有人性,物有物性,法有法性,万变不离其本性之宗,故而“明心见性”乃是修道者之最高境界。“心与性”相结合就是心性,“灵与性”结合就是“灵性”,“人与性”结合就是“人性”。“性”为何物?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曰“不思善,不思恶”即是人之“本来面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灵性未开时被习性左右,灵之开悟即为本性自然。于道者观,心即是性,性即是心,色即是空,空亦是色。《中庸》之“天命之谓性”。其“天命”就是心,这也是《道德经》之“道”,《易经》之“无极”。道是什么?《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万物,性如虚空,包纳万物,颐养有情。以无为之心处无为之道,故无为而无所不为;以有为之心悟无为之理,故有为而有所不为。道即是心,心即可性,性即是无极,为与不为,阴阳互冲,一唱一和,浑然天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