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在南腰界召开会师大会,在酉阳播撒了革命的火种与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酉阳人民勇毅前行;90年后的今天,这片红色沃土已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86万酉阳各族儿女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团结奋斗,全县如期整体退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序列,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打造红色景区 红色资源“活”起来
南腰界位于酉阳西南部,距县城90公里,东接贵州松桃,东北面与重庆秀山接壤,西与贵州沿河毗邻。
1934年6月,贺龙等领导的红三军来到酉阳南腰界,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建立了以南腰界为军事中心的黔东特区、17个区革命委员会、100多个乡苏维埃政权,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红色遗产。
但没有完善便利的交通道路,再好的资源优势也是枉然。
谈起南腰界的交通变化,该镇饲料经销商冉碧珍感慨万千:“以前别人说起来南腰界做生意就摇头,情愿不做那单生意,因为交通条件太差了。如今,镇内的公路四通八达,又离高速公路下道口不远,上级经销商可以直接把货送到店门口。”
据冉碧珍介绍,自1992年至今,她一直在南腰界搞经营。以前不通高速,县道崎岖不平,上级经销商不愿送货到南腰界,每次她都得包车前往县城拉货,往返一趟要近8个小时,费时又费钱,而这一现象终于在2022年底得到转变,一条全长9.2公里的南腰界至晓景红色旅游二级公路建成通车。
“真正实现了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崎岖不平磕磕绊绊到大路朝天处处畅通的蜕变。”冉碧珍说,得益于酉沿高速、红色旅游公路、“四好”农村路等交通条件的改变,如今,她售卖的80斤装饲料售价从300元降到了260元,大大降低了百姓的生产成本。而且,即使是一些偏远的村寨,她也能送货上门。
90多年过去了,南腰界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红三军司令部旧址、红军街、红军大学、红军医院等56处革命遗址,是武陵山区革命文物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震撼力的革命老区。
2020年5月,重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以酉阳为主体建设区。酉阳精心编制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专项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南腰界革命根据地景区详细规划》。
酉阳围绕建好一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酉阳段),传承长征精神、苏区精神两种精神,打造红色研学、绿色体验、原乡休闲三大产业,创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示范村、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市级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个品牌的总体思路,将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融入旅游发展规划中,规划打造综合服务区、长征精神传承区、苏区精神研学区、红色原乡休闲区、绿色产业体验区“五个功能区”。目前,红军寨风貌包装及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去年做了160个工,今年做了100多个工,每天收入260元。”今年60岁的邹鲜明正是红军寨风貌包装及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建设的一员。他从事木工工作已有30余年,凭着一手好手艺,先后参与了红三军司令部革命旧址、红三军政治部旧址以及红军寨等传统建筑的修缮保护工程。
“政府出钱为民办事,帮我们修缮房屋,真是做了件大好事。”今年63岁的杨胜国正是受益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一员。他原来的3间老木屋因年久失修,日渐破败,在政府的帮助下建了新房子。“每年来我们这里的游客都非常多,借着这股东风,我准备将空房间改造成民宿,真正吃上旅游饭。”杨胜国满怀期待地说。
漫步红军寨,这片铭刻着红色印记的土地,处处洋溢着发展的气息,涌动着建设的热潮。
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精神“燃”起来
南腰界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色展览、红色旅游、红色研学蓬勃发展,年均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成为助推老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每年清明节、建党节、国庆节等时间节点,前来南腰界追寻先辈足迹、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薪火的人络绎不绝。
“长征一共有八次会师,南腰界猫洞大田是红军在长征中完成第一次会师的庆功大会会场……南腰界不仅是红军在长征中首次会师的庆功地,也是两军统一指挥的决策地,更是两军团结奋斗的标志地……”今年44岁的何立双是南腰界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大坝小学给孩子们讲《南腰界的故事》。
“讲好长征故事,传承长征精神,意义非常重大。我们坚持让红色基因在南腰界世世代代绵延下去。”据何立双介绍,他是听着长征故事长大的,心中早已埋下了一颗红色种子。2016年12月,他通过了县文管所组织的南腰界解说员遴选及培训。8年来,他先后前往贵州省沿河县土地湾、德江县枫香溪、印江县木黄等地,了解红军长征历史,并据此修改和更新讲解词20余次。
如今,何立双每年接待游客60余场次,面对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身份的参观者,他都能侃侃而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南腰界故事。在他的讲述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长征故事,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把大家带入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红三军来到南腰界,千军万马红旗飘,太阳出来喜洋洋……贺龙将军召集二、六军团在猫洞大田来会师,老百姓心里笑得乐滋滋,南腰界变了天,新政权建起来,打土豪分田地,穷苦人民翻了身……”在离大坝小学不远的广场上,今年68岁的肖厚珍正兴致勃勃地演唱自己刚编的快板。
据了解,肖厚珍是大坝老年协会的骨干,自12岁开始,她便在父亲的带领下学唱红歌,曾是大队宣传队队员,先后自编创作了10多首红歌作品。如今,她的表演团队成员已有22人,最年长的已是80岁高龄,最小的是她的儿子冉伟。团队每年参加各类演出20余场次,大家都乐在其中。肖厚珍表示,只要还能够坚持,她们就会一直唱下去,用嘹亮歌声铭记党的恩情,用一腔激情坚定跟党走,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红色动能 百姓集体“富”起来
在全面打造红色文化的征途中,南腰界坚持深耕红色基底,统筹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产业现状和发展需求,把丰富的红色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优势,让“红色热土”成为“产业沃土”,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要20袋大米?没问题,马上安排人给你送过来。”接听电话的这个人叫杨秀志,今年51岁,是南腰界镇南界村人。
据杨秀志介绍,2014年以前,他在广州开厂生产包装袋,过年回家时看到家乡的农田、林地都被荒废,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看到那么多的土地荒着,我觉得非常可惜,那里曾是红军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啊!”
于是,杨秀志做了一个决定:返乡创业。他以每亩150元的价格承包了200亩土地,决定发展水稻产业,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杨秀志介绍,南界村的水稻水源来自当地未受污染的优质山泉水,土质是全县唯一的富硒油沙地,经过优质水稻品种有机种植、活秧收割、自然晾晒,生产出来的大米畅销全国各地。
他种植的稻米在2019年获得有机食品认证,2023年荣获由重庆市农学会、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共同颁发的“2022年度酉阳县十大好吃大米”称号。2024年,经过审核验收,他的种植基地成功加入“酉阳800云稻米”直供基地。
“‘云稻米’由农户对水稻进行种植管护,桑竹农业有限公司对基地大米进行精加工、包装和推广销售。”南腰界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既节约了农民的时间成本,又切实解决了农民稻米售卖难的问题,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悉,今年,南腰界镇1.3万亩水稻获得了丰收,亩产850斤以上,年销售210万公斤,年收入1250余万元,带动近7000名村民务工增收。
当前,南腰界镇以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为载体,探索集走红军路、唱红色歌、红色研学为一体的农文旅融合模式,紧紧围绕“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构建了以水稻、烤烟、油茶、经果林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发展劲头十足、干群激情满满,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努力实现革命老区的全面振兴。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酉阳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建设和视察重庆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重庆市委部署要求,秉承革命先辈遗志,始终把推动老区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始终把弘扬红色文化作为重要使命,建好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酉阳段),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讲好南腰界故事,持续打好生态、乡村、文旅“三张牌”,高水平打造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示范地、美丽重庆先行地、巴渝和美乡村样板地,奋力走出一条山区民族地区强县富民的现代化新路子。
上游新闻 谭柯 实习生 黄薪霖 通讯员 唐 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