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逆行人生”背后,真实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近日,公安机关查处多起涉及外卖骑手的虚假摆拍引流案件。

10月28日,广西钦州警方查处一起假扮外卖骑手摆拍虚假视频吸粉引流的案件,造谣者王某某等4人已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此前,在江苏泰州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张某通过编造数十条“外卖员真实工资”的短视频,累计获得近500万的播放量。

类似案件不仅揭示了网络空间中虚假信息泛滥的现状,更引发人们思考:互联网中的“真实揭秘”真的能揭秘真实吗?在这个时代,事实和真相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事实,作为可以观察、验证的具体事件或数据,本应是客观的,但在互联网环境中,它们却常常被扭曲和夸大。而真相,这个包含了更深层次价值判断和解释的概念,更是变得扑朔迷离,仿佛永远在生成和讨论中,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一些“做号者”冒充外卖骑手作为虚假视频的题材,正是利用了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与探讨,利用了社会对“真”的判断过程。近年来,零工经济,特别是以外卖骑手为代表的新兴职业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互联网上不乏关于外卖骑手艰辛生活的报道,这些报道在引起公众同情的同时,也为不实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非“真”的内容得以广泛传播,其中不容忽视的是信息发布所利用的媒介环境。虽然大多数平台都设有内容审核机制,但面对海量的用户生成内容,难免有漏网之鱼。在这种情况下,算法推荐系统基于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习惯推送内容,这种“协同过滤”机制虽然便于用户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但也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使得虚假信息更容易在特定群体中传播。在评论区中,不乏“我儿子也是跑外卖的,乱扣款”“专送站点扣钱到负工资都见过了”“我跑过一个月就三四千,这里扣那里扣的”等呼声。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往往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预设立场的信息,而忽视了对信息真实性的考量。后续事实核查、虚假信息跟踪的缺位,也使得张某能够持续发布近半年的虚假视频。可以说,平台对于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和反应速度,直接影响到虚假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据当地骑手站点负责人所述,张某的视频给他们的日常工作管理带来了严重困扰,频繁有骑手手持视频询问是否真的存在那些不合理扣款,同时在招募新骑手时也屡屡遭遇由此引发的质疑。而且,冒充外卖骑手拍摄虚假视频,也加深了公众对这一职业的误解与偏见,是对这一职业现状的一种扭曲。在信息洪流中,虚假信息时常如迷雾一般,让人难以辨别真伪,进而可能滋生泛化的怀疑与不信任。

面对类似的虚假信息乱象,多方合力、多措并举是应有之义。平台应加大对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提高内容审核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要建立健全用户举报机制,鼓励用户参与监督,形成共建共治的网络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管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同时,也应加强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众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每一位网民都有必要展开反思:在追求速度和刺激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更加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性?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号称“真实揭秘”的内容或许并不能真正揭秘真实。在形塑真实的世界里,我们需要保持审慎,共同维护真实本身的清晰性。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