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签 王文勇
第9期《读书》版目录
江右书架
操存涵养 月印万川
——评陈政《月照山林:美学随笔》 刘飞
把星空献给你 李凡
书房茶话
读书是一生的陪伴 王文勇
百家品读
杂志墨香里的邂逅 叶联华
书海快递
“把星空献给你
——李凡诗歌交流研讨暨朗诵会”在南昌举行
弘扬韬奋精神学术研讨会在鹰潭市余江区召开
江右书架
操存涵养 月印万川
——评陈政《月照山林:美学随笔》
□刘飞
一天,众人在赣江之滨老樟树下分享陈政老师新书《月照山林:美学随笔》,叽叽喳喳海阔天空,竟谈到好远,我说打住打住啊快快回到这本书。陈老师笑眯眯地任由大家神侃……这很让我感慨,我们的生活像一条河,如陈政老师这样的师长则是河岸,我们得以无所顾忌,舍筏顺流。
许多年过去,陈老师他们总是天南海北地出游,我很少见到他们,每天清晨看陈老师的微信朋友圈接受精神的食粮,晚上看师母的微信朋友圈了解他们的日常,总有各种收获。陈老师谈各种文化现象,还有美学观点的梳理,有时也带着一丝惆怅,那是知识人特有的气质流露。他深切的地方,是在那样自然而然的表达里。我想起杨万里的诗:“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陈老师字里行间的推敲,精神与文本的互映,在他的人生里,也在我们的心路历程中,就像雪地上的一行脚印,虽淡然无声却触目惊心。
今夜秋风轻起,捧读他的新书,封面清雅,《集主圣教序》字的书名,风姿绰约,我有刹那的恍惚——原来,人生的积淀、生活美学的践行,是可以用日积月累的文字来丈量的。这些文字,是东西方文明的互动,貌似老生常谈,却新意迭出。他对美学的解析鞭辟入里,或有一点旧式文人小品的味道,但他并不掉书袋,也不随便附会什么学说。我们总是见到一种思潮来了,不久又为新的思潮所覆盖,隐蔽的思想到前台,往往影响人们的写作,某些固化的思想理论常常会将人引向陷阱,读书人当警惕。陈老师的诗意表达,营造的是与众不同的韵致,一些人人心中有、口中无的心灵深处的存在被一一打捞,拒绝同质化的话语体系,收获一种美质、美感。也因此,他的写作有了更大的弹性。
更可贵的是,他的文字和他的为人一样,都带着某种使命感,就是改善人的旧思维,提升人的美感,导正向善,但又不失固有之血脉。他写文章,既自娱也带内心的隐忧,他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时,有几人读得懂他的忧虑?他似乎在与苍天交流,要挣脱的是现实的灰影。他涉猎的范围广,对于诗书画史都能翻到形而上的哲思,文化之事,不是封闭里的独言独语,而是敞开胸襟的一种互感互动。他在古今文化里常常找到逻辑的线索,不相干的存在连缀一体,遂有了新意。因此,陈老师的写作,仿佛一场陌生的攀援,我们被他带着,从众声喧哗里逃出,在旷野孤寂行走,收获的却是无量欢喜。陈老师近年来的写作,更加打破专业界限去自由阅读、自由书写。我们看厌了那些所谓注释多、行文绵密的理论文章。其实,在经典作品中,许多重要的思想恰恰是在那些任意而谈的文字里。《论语》中孔子的絮叨,《理想国》中柏拉图的对话,谁说不是哲思的一种。
陈老师的美学随笔,自日常、俗常逸出,与我们的生活最近,看似率性漫谈,但举重若轻之间有文化里闪亮的遗存,那些微小的、带有生长点的智慧萌芽,因与哲思相逢而收获美意。他总是以追问的态度应对种种悲欢,把虚幻的存在颠覆,带来精神的光亮,这是我们读者的幸事。
今天可以反复阅读的书不多,浮躁随处可见,寸草却因这样的前辈在而倔强偶生,让我们在失去旧梦时存有耐心等待,以辞章的灵光照着夜路,我们的行走便不孤独。这也许是“月照山林”书名的初衷所在吧。
(作者系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把星空献给你
□李凡
《如果这个世界会有创伤》是我的第二本诗集,自己作序。这里,我特别感谢关注、关心这本诗集的师友、读者与付出努力的编辑老师们。
今年4月26日,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文字:“如果这个世界会有创伤,请您接一句,您会写什么?”很多朋友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我,就此探讨。
有朋友留言:“这个世界本来就有创伤,可以删除‘如果’。”其实,“如果”只是一个缓冲,给一些留白。
那段时间,我常看到一些新闻:自然灾害、人为祸事、相关事故等。
唏嘘,感慨,百感交集。
行文至此,已过去多日。近日,我重刷相关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常看常新。其显性与隐性的围城或高墙凌驾于时空,更多的则桎梏于心。审判与被审判,嘲笑与被嘲笑;而修复与逃离,都是一体化,都是一个“笼子”。当我写下诗歌《亡徒》的最后一句时,似乎感受到某一处的缺口也有了释然的力量。这就像美国梅尔·吉布森导演、主演的电影《勇敢的心》中的经典镜头一样:善良的小女孩把一朵紫色的花送给忧伤的小男孩。
生活中,创伤也许无处不在,是身体的,精神的,或者是集体无意识的。盘古开天地之际,一片混沌,或许是创伤的原型?人生逆旅,且行且惜。
在我看来,我们是希腊神话里的“卡俄斯”,从生命在子宫孕育的原始之处来到陌生世间。母体的阵痛缝合,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第一次睁眼,仿佛就是“创伤”的诞生,并完成某种使命。
今年6月25日,高考出分,很多人普遍关注高分考生。不少家长在微信群依然谈论着哪些学校多少名校与上线率,充满焦虑的气息。为此,我陆续退出不少微信群。我们不要忘了,那些暗淡的星同样在星空中闪烁,也有着他们独一无二的坐标。
苍茫宇宙,人世海海。太阳、月亮和星辰始终与微小的我们共存。或黯淡,或闪亮。而每一次的星空,始终镌刻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每一次仰望星空,都是人与自然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链接与灵魂对话。我们在这浩瀚的宇宙中寻找着归属感,体会着那份宁静与壮阔,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与追寻。
诗集《如果这个世界会有创伤》基本囊括我20多年以来生活中的真实感悟与内心呈现。较之我上一本诗集《这人间》在时空上的延伸拓展,这本诗集的创作更加聚焦和关注当下的人性,以及看似“飘渺”的个体特质与冲击力。与其说这些诗歌来自心灵,不如说是来自我的身体。与其说是我写下这些诗歌,不如说是诗歌塑造了每一刻不同的“我”。每写完一首,我像换了一次血……
这些年我从事心理咨询相关工作。当我在2020年春天对接武汉、南昌、上海、深圳等地的机构,接触大量案例,当我和留守儿童一对一交流,当我来到偏僻乡村学校和盲童学校,当我在电视台栏目组录制时听到当事人回首的那些历历往事,当我身处相关危机事件的第一现场……我在思考中涌动着感动。
“创伤”如果作为一种表达,也有积极的一面。人间远阔鲜活,岁月荣枯,春夏秋冬,都是这世界潮起潮落的意象表述和争鸣模样。我脑海中经常想起这句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继续朝前走,但是尽量不要被裹挟,留下一个倔强鲜活的背影,也挺好。
我始终相信:星空永在,灯塔永亮!
(作者系南昌市第十中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负责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书房茶话
读书是一生的陪伴
□王文勇
我虽然读书大半辈子了,但细想起来,还是在读书的路上。也许我起初读书并没有那么多的想法,没有强烈的启智需求,只是同龄的玩伴都去村小读书了,所以,听父母之命去读书罢了。后来,从村小到大队小学再到乡镇初中、县城高中,我度过了难忘的读书生活。显然,这个时候的读书是狭义的,是接受基础教育。所以,读书与考试并存,文科与理科同步,成绩是我必然的追求。具有喜剧意味的是,与我后来从事的专业相比,我的语文成绩在各科之中是比较差的。
但无论如何,自己还是遇到了好的时代。世代务农的父母都坚信读书能够改变命运,我也不负他们的期待,在高考“并轨”的第一年考上了大学。但是,世事总难十全十美,对自己选择的食品专业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反倒是遥远的文学世界令我如饥似渴。课余时间,我喜欢朗诵古诗词、世界诗歌名篇,念着念着就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舒畅与愉悦。如今想来,我与文学的真情拥抱,是在美丽的年华共寻苦恼的问题。起初,我也许是震惊于海子的自绝人寰,故而酷爱阅读他的诗歌,读着读着发现他积极开朗的字里行间似乎跳动着莫名的哀愁。在读了一些文学作品及相关文论之后,我更加狂妄地认为阅读尤其文学阅读本质上是体验上的沟通、情感上的共鸣。
在大学,我在文学的体验世界与专业的认知世界之间不断切换,这种“三角关系”逐渐发展到难以调和。其中的关键原因,应该是我之前读书多半是被动性的应试需要。进入大学后,不一样的学习环境和要求成为个人学习兴趣不断苏醒的催化剂。就像余华所言,阅读实际上是个人的选择,与作品相遇是一种缘分。我也有和他类似的经历。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学了很多鲁迅的作品,阅读的印象和影响并不深刻。但是,我大学时期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后,由衷地喜爱并深感其思想的深邃。所以,在考研的专业选择过程中,我毅然选择了文学专业。至今,与朋友说到专业转换或阅读方法问题,我总是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专注,有兴趣才会坚持。
阅读本质上是彼此的“双向奔赴”,像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所言,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的内容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阅读是一个思考、对话、再思考的动态过程。有些书是需要细读的,有些书泛读即可。对我而言,有了文学兴趣却没有实现文学梦,不免反思、追问文学是什么,故而后来转向文艺学的学习和研究。我细读的书大多是文学、哲学方面的,也会涉猎通史之类的书籍。尤其是细读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郭绍虞的《中国历代文论选》、钱钟书的《谈艺录》等大家经典,我受益匪浅。
可能是因为我的专业和兴趣侧重文艺理论方面的思考与研究,我家的藏书并不多,我似乎也不喜欢藏书,更多还是偏好“借”书读。工作之后,我没有了应试的需求,往往是带着问题去寻找相关资料,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故而常常把相似的书籍放在一起比较着阅读。这样,我更加能体会到阅读是为思考、为解决问题服务的。从我的经历经验来看,阅读是一生的陪伴,但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阅读的侧重与方法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现在的视频阅读可能占据了许多人的大部分时间,纸质阅读相对式微。但是,纸质阅读值得我们一生坚持,因为其交互程度、思维深度、情感热度及习得厚度,是视频阅读所无法达到的。
■链接:影响自己成长的书单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98年版
4.傅修延《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系南昌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院长、教授)
百家品读
杂志墨香里的邂逅
□叶联华
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星辰般璀璨,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我而言,从20 世纪80年代起一次次与《初中生之友》《读者》等期刊邂逅、相识、相伴的日子,便有了这样不朽的光点。她们给予我的不止是心灵的慰藉,更给予我知识、智慧、勇气和力量。
我小时身处偏远农村,罕有可供我们阅读的书籍。我首次接触的期刊,是父亲省吃俭用为我兄弟四人订购的《初中生之友》。那时每期新书到来,兄弟几个总是争先恐后抢来读。是她,让我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更像一根蜡烛点亮我的心灯。
与《读者》邂逅是在一个周末下午,母亲将浆洗好的被单叠好,要我送回给在村里小学教书的表姐。无意中,我在表姐的书桌上看到从未读过的《读者》。我翻开书页,一篇篇文章以弘扬真、善、美的文字,带着股股清风淌入心田,淡淡墨香瞬间俘获了我的心,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一个广阔而多彩的世界。
其时,因各种原因我正辍学在家,平日里上山砍柴、下地耕种,还从事过养殖、种植等营生,一度萎靡不振。表姐看到我喜欢《读者》,特地写信叫城里的同学又寄了几本过来。我如获至宝沉浸在《读者》的一篇篇文章中,让我在寒冷冬日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安宁。
1991年冬,我随父亲到南昌想找一份工作另谋生计。足有半个月时间,从昌南到昌北去了很多工厂、公司应聘,因学历低等原因到处碰壁找不到工作。有一天,我在一家公司应聘未果,天气寒冷加上失望,我无力地蹲在街角的书报亭边上,心情迷茫。
我无意中回头,一眼看到书案上的《青年文摘》,无处可去的我买下后就地坐在路边阅读起来。很快,我被一篇文章的文字所吸引:“你在人生每一阶段的每一次成功,都是把握住你的意向的收获。如果没有想要达到某一目标的意向,人就不会努力下去,也就不会有成功的一天……”刹那间,醍醐灌顶,让我得到启发。在父亲的鼓励下,我重返学校直面挑战。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考入一所中专学校。
1995年春天,我下到东津电厂工地实习,为能买到一本期刊,常与同事步行八九公里山路到镇上,好在书亭老板每次都会给我们留存《读者》《辽宁青年》等期刊。我常在夜深人静时阅读、剖析作者深邃的思想及深刻的人生哲理,逐渐地学会了如何观察生活、思考人生。那时起,我开始写些散文随笔类的短文,时有作品在电力系统报刊上发表。
从1998年起,我在一线带队施工那些年,网络没现在发达,工地生活枯燥到极致。每到一个新工地,我总是要队里的采购员想尽办法,定期购买几种文学期刊回来,大家晚上都在看书也不好再找人打麻将。
回到机关上班工作稳定下来,我收藏了很多书籍,但我偏爱阅读《读者》等期刊一篇篇短小精悍、充满正能量、富有哲理的文章,翻开便有淡淡墨香扑鼻,那是知识的味道,也有曾经有过的青春岁月。
如今,每次翻开那些泛黄的期刊,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是她们见证了我的成长和蜕变,相伴自己走过无数的难忘瞬间。是她们以其独有的墨香渲染我的书笺,温柔了岁月,更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作者系中国电建集团江西省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职工)
书海快递
“把星空献给你——
李凡诗歌交流研讨暨朗诵会”在南昌举行
10月27日,由江西省朗诵与语言艺术协会、南昌市作家协会、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南昌市诗歌学会承办的“把星空献给你——李凡诗歌交流研讨暨朗诵会”在南昌举行。省政府参事、省政协原副秘书长徐良平,南昌市政协副主席谢为民,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江子,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詹艾斌,省朗诵与语言艺术协会会长亢路,省朗诵与语言艺术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刘海涛,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省作协副主席陈离,南昌市作协主席王芸,南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邓涛等100余名专家、学者、诗人、读者与会。与会者围绕李凡的诗集《这人间》《如果这个世界会有创伤》的主题、情感、语言、心理等内容展开讨论。活动还穿插了朗诵环节,让观众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温情。(李贤平)
弘扬韬奋精神学术研讨会在鹰潭市余江区召开
近日,由韬奋基金会、鹰潭市委宣传部主办,鹰潭市余江区委、区政府承办的弘扬韬奋精神学术研讨会在鹰潭市余江区召开。韬奋基金会理事长刘伯根致辞。100余名代表与会。
研讨会上,上海韬奋纪念馆馆长、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长赵书雷,韬奋出版奖获奖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蔚华等专家就如何继承和发扬韬奋精神,推动新闻出版行业的专业化发展等主题发言。会议期间,成立了韬奋基金会韬奋研究院。
韬奋精神,作为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一面旗帜,体现了新闻出版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与责任担当,彰显了服务人民、舍己为国的崇高情怀。与会者围绕韬奋精神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与交流,形成了许多共识与见解。(连翩)
本报《读书》版征稿启事
书房茶话
在江西生活、工作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介绍成长过程中读书、买书、写书、编书、藏书、售书等所有和书有关的故事,注重介绍读书带给自己治学、工作的心得、感悟以及藏书的情况。需言之有物,给人启迪。配发在书房的照片(不低于5MB)。文后附“影响自己成长的书单”3至5种(列举书名、作者、出版社以及出版年份即可)。1500字左右。撰写本栏文章的作者,请用毛笔书写“读书”两字。
江右书架
江西作家、学者所著之新书及江西的出版社之新书的书评。工人、工业、工会主题图书尤佳,兼顾文学、生活、科普、教育等主题的图书。所涉及图书品质高,有一定影响力,体现江西地域特色,评论精辟、深刻。1500字以内首发文章(注明出版社及出版年份)。配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社长总编荐书
立足江西的出版社,面向全国的出版社征集。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或者副社长、副总编辑推荐本社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新书。工人、工业、工会主题图书尤佳,兼顾文学、生活、科普、教育等主题的图书。1500字左右。配发推荐人职务信息、照片、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会客厅
围绕某本书(某种报纸、刊物)、或者某一个热点读书话题的发言精选。配发约请的嘉宾姓名、职务、职称信息和书报刊图片(不低于5MB)。总字数3000字左右。
百家品读
阅读某本或者某一类书(报纸、刊物)的阅读体会,言简意赅,言之有物。配发所涉出版物的图片(不低于5MB)。800字以内。
书海快递
资讯栏目。省内外和书有关的活动讯息,300字以内。
文末请注明详细地址、账户等信息。一个月内没有接到用稿通知,可他投。
往期更多精彩
来源:本报消息
值班编校:龚玉磊、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黄廉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