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汽时代的产物,手电筒从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更新迭代。手电筒的诞生大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生活,让我们在夜间出行有了更多的保障。小小的手电筒,只需要轻轻一按,便能形成巨大的光柱,如同激光棒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许多人小时候都做过一件事,那就是用手电筒照天空,看那一束光柱直冲漆黑的天幕,或许会想象照出的这束光是否能够到达太空呢?

理论上来讲,光是射线,可以无限传播,可是当我们关闭手电筒后却看不到任何光留下的痕迹,不禁让很多人会发出疑问,打开手电筒再立刻关闭,光线到底是直接会消失还是继续传播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光

光的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来自于电场和磁场的相互激发,激发的能量推动了光子的高速运动。

光的发出,首先需要一个光源,光源中原子、分子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了光辐射,这种辐射像无数条射线对外无限延伸,就可以将自身的光照到别的物体,根据光源的大小和光辐射强弱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光亮不同的光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切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光源,光源主要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宇宙中有的星球能够发光,这种星球我们称之为恒星,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就是太阳。太阳在发出光的同时还会释放大量的热能,太阳光的存在是地球能够诞生生命的重要条件。有人看着皎洁的月亮或许会问,月亮是否是恒星呢?虽然在我们看来月亮能发出光,但这并不是月亮自身形成的光芒,而是太阳光的反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对于人类乃至整个自然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光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照明,任何绿色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光合作用,人体内也有多种元素需要在光照下才能合成,可以说光是生命的摇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未来,随着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太阳光携带的能量将会是人类重要的能源。人造光源的出现也让黑夜不再恐惧,只要有人类文明聚集的地方,即使到了黑夜,依然灯火通明,一片明亮。可以说无论是自然光还是自然光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造福了人们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的研究历史

光是一种神奇的物质,我们能看到光照亮物体,触碰时它却仿佛空气一般,为了搞清楚光的存在,人类一直以来都没有停下探索光的步伐。关于光的研究,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就通过了世界上第一小孔成像的实验,就在《墨经》中记录了关于光的相关知识,解释了光的传播,以及光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欧洲的欧几里得也写出了《光学》一书,并通过数学定律来论证了光的反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孔成像”

墨子和欧几里得只是对于光的一些基本性质的研究,随着理论越发的成熟,科学家开始了对光的本质的研究,从物理角度解析什么是光成为了研究主题。对于光的本质认识,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始终没有诞生真正有说服力的学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十七世纪,才形成了波动说和微粒说两种相对有信服力的学说,但这两种学说相互对立,斗争了近两个世纪。波动学说的主张者有笛卡尔和胡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笛卡尔通过“以太”假说,来说明了光的本性。其认为光的颜色源于以太粒子不同的转动速度,强调媒介的影响,可以说是波动说的创始人。胡可则是将光波与水波进行类比来证明光的波动性,通过对钻石进行摩擦使其发光,证明光其实是一种振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太假说:地球行经承载光的介质以太

微粒说的主要推崇者为牛顿,牛顿通过光的色散现象提出了光的微粒学说,也是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实验发现了光的多种颜色,牛顿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解释了光的折射、衍射以及干涉等现象,完善了微粒说。微粒说也因此越来越受认可,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尽管如此,牛顿也并非全部正确的,当时牛顿提出的一些理论在后来也被证实为错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十九世纪,因为一些研究发现,证明了牛顿一些观点的错误,波动说又逐渐成为主流。最后在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说,康普顿证实了光的粒子性,两种的结合使人们认识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的波动性

除了微粒说和波动说,在19世纪,麦克斯韦通过计算发现,光的速度和电磁波速度相同,后来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存在,马可尼在二者的理论基础上,经过多次试验,发现了多种电磁波还证明证明了光就是一种电磁波,光与其他电磁波相比,在本质上完全相同,只是在波长和频率上有很大的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本身就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它的本质被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历代的科学家如抽丝剥茧般一层层地寻找真相,后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到了现代,我们对光的认识已经更深入,更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来看,人类对于光的本质认识还是主要围绕着波动说和微粒说来进行的,在某个历史阶段,随着相关的研究突破,两种学说互相占据优势,但总体而言,研究方向是前进的。

光的运动状态

在小学的数学课本上,我们会对线进行认识,线可以分为直线、射线和线段。用这个性质来看,光其实就是一条射线。从理论上来讲,光由光源发出后是可以无限向四周传播的,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光却射程有限,这其实就关系到了光的运动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墨子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牛顿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性质,认为光是微粒流,并以此对光的直线传播做出了进一步分析。其认为是由于光源向外射出微粒,在真空或者均匀物质内因为惯性做出了直线运动。正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活中光是不会转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的运动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而电磁波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当我们打开手电筒时,一瞬间眼前就能变得明亮,当我们切断电源时,电子和磁场也就停止了工作,光芒也就消失了。

有人认为太阳光可以传送到地球,那么手电筒的光应该也能传播很远,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首先我们之所以在地球能看到太阳光,那是因为太阳射出的光微粒以光速穿过大气层,最终来到地球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阳距离地球太过遥远,以致于太阳光以光速到达地球也需要八分钟,依靠太阳的不断输出,和太阳光中蕴含的强大能量,太阳光最终才能来到地球。身处地球,经过宇宙和大气层的过滤后,我们只能感受到柔和的阳光,但事实上太阳具有强大的能量,如果没有大气层,整个地球就如同在烤炉上一样。在太阳光照到地球的过程中,这些能量在不断地被消耗,最后支撑着太阳光来到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的手电筒虽然也能发出光,但是这个光所蕴含的能量极为弱小,根本不足以支持手电光在长距离的传播。当手电筒打开后,在向前传播的过程中因为空气中的微粒,能量会逐渐被消耗,所以最后的射程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我们打开手电筒能看到一个光柱,就是因为手电筒在源源不断地发出光芒,支撑了光柱的延续。但是因为能量不足,这个光柱只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一旦我们关闭电筒后,没有了能量的支撑,光也就消失了。所以当我们打开手电筒又立马关闭,即使空气中的光会传播,但是传出的距离微乎其微,相当于是直接消失了。

光的效应

光的运动虽然是呈直线运动,但是在运动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各种介质发生折射,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就是因为光的折射和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人造光在速度上与太阳光其实没有区别,但是因为手电筒蕴含的能量太弱,使得手电筒光难以获得好的穿透力,往往在射出后不久就消耗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的能量在运动中体现在多个方面,最直白的就是体现在热量上,光蕴含的能量越多,往往越热。比如我们在夏天时,因为地球公转的原因,北半球距离太阳变近。太阳光到达地球的距离变短,能量消耗减少,所以气候也变得热了起来,植物也生长得更快。人造光同样如此,现在有的手电筒打开后,照得非常亮,非常远,但是这种手电筒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也会发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能量足够强,手电光也是可以长距离传播的。曾经在奥特曼大电影中就有过一个剧情,因为太阳的消失,科学家研发出了一个人造太阳,这个太阳照耀了整个星球,即使在宇宙中也能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或许未来我们也能发明出可以照到太空的手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从卫星照片中,我们看到当夜幕降临时,地球会出现很多的小光点,可是一旦停电,就会消失,这也证明了光的传播需要有能量供给,失去能源供给后,光即使能传播,但也会有能量耗尽消失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通过巨型望远镜观察宇宙,也与光密不可分,宇宙中除了太阳之外还有许多的恒星,它们的光通过折射反射等多种方式,最终向地球所在方位散发,我们在接受后就能复原出某一时刻某个地方的场景。光是神奇的,并不只是照明,往往还蕴含着各种信息。

光的运用

光对于人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许多人或许不了解光,但是光的运用却是十分广泛的,在能源,电子、通信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为对光的研究,我们发现了光的颜色,让我们看到了彩色电视。因为对光成像的研究,我们找到了治疗近视的方法,让我们在室内利用光能,进行大棚蔬菜的种植,让我们可以吃到反季节的蔬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能同样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可用于发电等,在未来还会被进一步广泛运用,可以说对光能的研究大大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光的研究,人类一直未曾停止脚步,有人提出过猜想,如果当运动的速度超过光速,是否就能研究出时光机,对此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间终会告诉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