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年入20亿也不上市,十三香怎么“不香”了。
“女有陶华碧,男有王守义”,十三香和王守义,就好比老干妈和陶碧华。
60岁白手起家,从摆地摊到创立十三香,王守义用自己“土到深处自然潮”的属性,给资本讲一个故事。
就像脱口秀达人所言:
十三香小龙虾和十三香澳洲龙虾,对于喜欢这个味道的人而言都是一样,什么钱不钱的,大家喜欢的,就是王守义这个人。
王守义,也就是印在包装上的,这个可爱的小老头。
十三香,对于很多人而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味道,而是小时候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它代表着河南人做啥都要放十三香,不知道为啥要放,但总觉得要放的执着,是连饺子馅,包子馅,烙饼都放,炒菜也放的“基因秘密”。
甚至还有迁移湖北的河南人,除了习惯语言一直保持着河南的样子之外,别的佐料可以没有,十三香必须有的传统,也被一并保留了。
同时也是陕西人、山西人、四川人、山东人、东北人......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人表示十三香是自己从小吃到大的那口味道。
好这口的人,对十三香的热爱可以说几近痴迷。
他们认为十三香的味道是独立的,不同调味料之间,不存在互相取代的可能,就好比,你不能拿生抽来替代十三香。
当年,iPhone 13系列的发售,让十三香也蹭了一波“十二不如十三香”的热度。
让已经快要消失在餐桌上的王守义十三香,重新回到了屏幕前。
王守义十三香董事长王银良的出镜,不仅让人具象化的看到了时间的流逝,更是让许多70后、80后、乃至90后,都在感慨自己仿佛梦回童年。
回到王守义十三香从厨房,飘到街道上,让下班的人,放学的人馋得肚子饿得咕咕叫的场景。
图为王守义十三香集团旗下其中一款产品
但是当热度褪去之后,这份回忆,仿佛又再次被尘封了,王守义十三香,又变成了久远的陈年记忆。
配料表全是养生的中药材的国民品牌王守义十三香,这几年到底在做什么?
8分钱利润的国货之光,年入30亿!
国民老字号,被挤到小角落了
王守义十三香,虽然不如“麻辣教母”的老干妈一般霸气侧漏,但是作为国内最早做“复合调味料”的品牌之一,王守义十三香可以说和盐一样,是每家每户都必备的“香料教父”。
熟悉的商标,几十年不变的包装,是很多70后、80后回忆中的国民老品牌。
但是今时今日,看看同时期出道的鸡精界大佬“太太乐”,随着街头小餐馆和连锁餐饮的蓬勃发展,已经悄悄占领了国内40%的市场的时候。
王守义十三香还在自扫门前雪。
还有颐海国际,专门给“海底捞”供应底料的,也蹭着海底捞的“火气”,不仅在2016年成功上市,进入资本市场。
到了2020年的发展巅峰时期,其营收总额也已有53.6亿元,就算到了去年,总营业收入也与 2022 年基本保持持平的状态,高达 61.48 亿元。
而王守义十三香还在望“海”兴叹。
连同样在河南“长大”的仲景食品,也凭借着一篮子的香菇酱,在深圳创业板风光上市,身价一度飙升至百亿元。
此刻,王守义十三香,依旧显得格外的沉寂。
根据2020年河南百强民企榜单的数据显示,彼时的“王守义十三香”,营收仅仅只有21.5亿元,是海天味业的10%,仅仅只有“老干妈”的一半。
虽然成立时间没有 1955 年就创立了 “海天酱油厂”的海天味业时间早,但是比起 1996 年才诞生的老干妈,还要早了12年。
所以,作为曾经和几大“复合调味料”巨头一起同台竞技的王守义十三香,不仅被后起之秀赶超了,貌似自己半只脚都快踏进前浪拍起的沙滩了。
因为当大家还在感慨一个调味品品牌仅靠每袋8分钱的利润,就能做到20亿的年收入的时候。
王守义十三香比脸还干净的配料表,开始淹没在花里胡哨的市场环境里面了。
但尽管市场份额,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逐渐减少,但王守义可以告诉你:你大妈可能已经不是你大妈,但大爷永远是大爷。
王守义十三香虽然已经被挤到了超市货架上的一个小角落,但是这个包装上的小老头,却十分抢眼。
难道被挤到小角落,是它的质量下降了吗?
百年前吃不上的老字号
脚踢行业巨头,狠狠打了资本的脸
自从王守义的祖上在明朝的开封府寺后街(河南)开了一家名为“兴隆堂”的药铺,专营草药、香料等药材
擅长药理烹饪的王家祖上,就这样研制出一款,吃了都得多添三碗饭秘制调料。
之后便名震开封府,接着便闻名京城。
以前的好东西,被人惦记上了,那就不是平民百姓能吃的东西了,自从这款调料被收入宫中供御膳使用后,民间再无“十三香”。
自朝代更替,王家祖上带着这份偷跑出宫偷跑出宫,这独特的风味,便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到了王守义这一代,便将这个家族秘方创立王守义十三香。所以,“王守义十三香”的名字只有短短的40年,但是其独特的香味却飘了上百年。
如果现在手上的有王守义十三香,大可细看一一下,在数十年不变的包装之下,就会发现其配料表用的全是养生的中药材。
跟调料家族恨不得把元素周期表都加进备料表的科技与狠活不一样,王守义十三香小小的两行字集齐了八角茴香、小茴香、花椒、高良姜等14种药膳配料。
不过如果有键盘侠非要较真为什么十三香为什么会有十四种调料的话。
其实五香粉也不是只有五种的,八宝粥也不是只有八种料,所以,其实也不妨碍王守义十三香的配料表的“干净”程度。
在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一些猎奇的人。
他们还将十三香和咖啡、椰奶混合,制作成一杯十三香冰镇椰奶咖啡。
不得不说,这样的精神状态和“王家”的思想觉悟,可以说是领先现代人上百年。
从宫廷秘方到小作坊,再到商业帝国,王守义十三香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100元起家的调料帝国
“不融资、不上市”成为祖训
在1959年,一场严重的饥荒席卷了整个地区,导致无数人陷入了极度贫困的境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守义面对生活的困境,不得不想尽办法谋生。
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来度过这场灾难。于是,王守义决定挑起担子,用两个筐和一根扁担,开始沿街叫卖。
图为挑起担子沿街叫卖的示意图
小小的扁担上装的,正是祖上从宫里“救出来”的秘制配方。据民间资料显示,当时为了区分自家的产品,还在每包调料上盖上了 “十三香” 的四方印章。
属于十三香的味道, 就这样随着王守义的小扁担,飘向了附近的几个集市,乡镇、乃至县。
60年代初,经商环境变差,十三香也被按下了暂停键,直到80年代,国内整体环境开始向好。
花甲之年的王守义及其儿子王银良,用100元的巨款,在驻马店开了一家卖 “十三香” 的小作坊。
每天凌晨 4 点叫卖声,与“进了十三香,就是一家人”的员工口号,将这家小作坊的销售额,直接干到了20多万。
自此,这家位于驻马店的小作坊,变成了十三香调料帝国的第一站。
从建立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扩大生产、再到申请注册 “龙亭牌” 商标用自己的头像作为标志,再到改名为 “王守义” 商标。
一家小作坊在15年里,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年销售额高达 4 亿,销售网点覆盖全国 30 多个城市,上过央视春晚在央视长期霸占黄金时段广告位的调味品商业帝国。
据2003年的业内人士的分析,每盒零售价仅 1 元出头的十三香,利润大约在8分钱/盒。
但尽管如此,在这一年,王守义十三香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了 5 亿。
据传,王守义十三香的营收还曾超过 30 亿元。
图为网易资讯的报道
按照资本市场的路线,通常能做到这样的业绩,首先考虑的都是进入更大的资本市场,那就是上市。
在股盘里经常能看见一些年入几亿的小盘,但是和王守义十三香和老干妈一样,除了赚钱不要亏之外,还有一条祖训,那就是:
“不融资、不上市”。
“不准公司多元化发展,也不上市,不玩资本运作,更不准家人做房地产生意,挣惯了快钱,就不会再安心做实业了”。
这两句话甚至成为2003年后,王守义老先生的对后辈的最后一次叮嘱。
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在王守义老先生退位,由其子王银良继位至今,曾经家族企业气息浓厚的“王守义十三香”,也差点走向了岔路口。
关店近500家,国民老字号拳打资本
拒不上市的国货之光,再一次翻身了
王银良,王守义的儿子,出生于 1950 年。
他和三弟王铜良、四弟王铁良以及他们的父亲一同从小作坊开始,可以说是见证了十三香的商业帝国的逐步建立。
与其大哥、三弟、四弟不同,作为老二的王银良,在20 世纪 80 年代初,在建立十三香调味品厂开始,便从厂长做到十三香调味品集团的董事长,至今仍在。
花了几千万打假“十三香李鬼”、开了门店数曾多达 400 多家的百亿级别的“澳门豆捞火锅”、房地产项目、纸箱公司等,这些是自王老先生退位后,王守义十三香集团所走过的路。
但是,隔行如隔山大象转身谈何容易。
这些“外扩”的业务,除了“打假”成功,让十三香的招牌站稳脚跟之外,其余的无一例外全部凉凉了。
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吸收经验下一次就会成功了,但很显然,这句话放在王守义十三香的身上,显然不太妥当。
数次跨界的失败,仿佛在提醒它,坚守初心。
当他准备在火锅市场大展拳脚的2009年,也正是外卖餐饮开始崛起的时代,被“家庭必备”属性“捆绑”的王守义十三香,开始被各大同行挤到一个小角落。
幡然醒悟的王银良,开始向内出发。
他先是在2016年,建了一栋安装了德国进口的高端设备,实现一体化生产的综合大楼。
再“去家族化”,把包括自己妻子在内的王家亲戚,从企业里面分离开来,只有王银良的兄弟还拿着部分股权,但是高管,却只留了王银良一人。
紧接着再把一些无关业务、不合适企业发展的人员“斩草除根”、亲自前往原材料地把关原料......
一个纯粹的王守义十三香,时隔多年,又以另一种方式回归了。
如今,王守义十三香集团,已经在香料届越走越远了。
尽管是不是会出现“不香了”“ 煮出来没颜色”“没味道”等声音。
但是细想之下,这些缺点何尝不是和它干净的配料表一样,是一种优点呢?
还希望大家对用心做自己的老国货多一点点理解吧,但是也希望王守义十三香能坚持初心,不辜负消费者们。
大家对王守义十三香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的看法,谢谢大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