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精神内耗”成为热点词汇。何为“精神内耗”?会引发哪些不利影响,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对此,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科黄凯、徐辕虹医师给出解答~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什么是“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指个体在心理上的过度自我消耗,常伴随明显疲惫感,它并非直接来自于身体或脑力方面的消耗,而更多由想法与情感的自我冲突所致。
想法与情感发生冲突
生活中,个体所经历的事可能对内心造成一定挑战,从而产生心理上适应性的起伏。
这些情绪起伏、内心变化,在一定时间内都是正常、可被接受的。然而,个体有时很难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可能出现“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的人往往来回纠结于事情的对错、复盘事件的细枝末节,或反复盘算未来的风险、不确定性,极力试图规避或尝试掌控全局。
当注意力过多集中于过去或未来、自我纠结时,则开始累积心理上的自我消耗,体验到明显的身心疲惫,并很可能伴随出现抑郁、焦虑情绪。
这种状态如果持续存在且没有及时得到觉察和积极调节,就可能发展为抑郁症、焦虑障碍等精神疾病。
如何告别“精神内耗”
01
关注当下,把握现在
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自己可以把控的事情。
过去与未来,既不能改变也无法掌握,能把握的只有现在。
越把关注点放在眼前的事与人,对生活的掌控感就越高。
02
自我接纳,积极看待
生活充满“意料之外”,越是排斥、抵触,越是难以真正摆脱负面影响。
试着接受生活中会出现负面事件,接纳自己会有负面情绪、不足和不擅长的事情。
自我接纳,可以帮助个体更好放下内心的纠结、执着,减少思想消耗,从而坚定走好脚下的路。
就像硬币有两面一样,事件往往有好有坏,只关注负面则容易持续沉浸于负性情绪,难以体验到生活中快乐、满足的一面。
尝试积极、全面看待事情对现实更有意义,可为内心提供更多积极动力,进入良性循环。
减少“精神内耗”,
接纳生活以及真实的自我,
充实内心的积极感受,
才能好好感受当下的每一步。
更多阅读☞
投稿提示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
配图及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