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冷不冷,就看十月初一”,明日十月初一,今年三九很冷吗?
农历十月是干支纪年中的“亥月”,亥为水,所以进入十月以后,天气一天天变冷了,这也是冬天的开始,也是天寒地冻的开始。
时间过得真快,农历九月已经过去,十月已经来临,明天就是十月初一了。对于十月初一来说,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寒衣节”。
不过按照民俗的说法,十月初一这一天和三九天有一定关系的,因此俗语说的:“三九冷不冷,就看寒衣节”也是一个道理,那么这句话的啥意思,今年三九冬天冷不冷,我来回答:
十月初一不一般:
十月初一是啥日子:
①十月初一,“寒衣节”。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对于寒衣节,古书《诗经·豳风·七月》这样记载: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意思是说,进入农历九月以后,天气渐渐变凉了,此时人们开始准备冬衣,所以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当然对于寒衣节,还是有很多民间习俗的,所以在寒衣节到来的这一天,民间里的人们,为逝去的亲人准备“寒衣”的。
而“寒衣”,就是用五种颜色的纸做成的纸衣,还有一些冥币、供品等物品,以寄托哀思与怀念。
所以“寒衣节”不仅仅是一个祭祀节日,也是一个传承文化、弘扬孝道的重要日子,所以这一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②十月初一,“月朔日”。
月朔日,也称为朔日,也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在这一天里,月球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此时人们站在地球上,是看不到天上月亮的,所以也称为“朔”。
除了“朔日”之外,还有望日和晦日,此时都是月亮“强引力”的时候,比如发生“潮汐现象”,海水返潮等等。
当然对于十月的“朔日”,按照民间的说法,这一天下雨或者晴天,都可以预判在未来的日子里下雨或者晴天,以确定正确的时间节点耕种、收获。
“三九冷不冷,就看十月初一”的意思:
为什么说,“三九冷不冷,就看十月初一”呢?
其实这也是我们老祖宗,通过千年的观察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并通过农谚的形式给表达了出来,而这种规律叫作:“气象韵律”。
所谓“气象韵律”,是一种气象学术语,指的是在相距一定时间内,出现了两种天气现象,也是两种天气现象,在环流形势之间的某种联系。
比如说,常见的气象韵律有15天,30天,60天,90天,120天,180天,240天等等,而我们老祖宗用谚语的形式来表达了出来:
比如说:“正月阴、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风,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节。”
“云向东,雨无踪;云向西,一脚泥;云行南,雨潺潺;云向北,鹳鸟要找水”“天上灰布悬,雨水定连绵”等等,都是通过看观察了,某一天的天气情况,从来走向来判断天气情况。
当然“三九冷不冷,就看十月初一”也是这个道理。
第一,“立冬无雨一冬晴,没有十月初一灵”。
其实一些农村谚语,也是老祖宗留下的生活经验,并用来观察将来天气变化,预测农业丰收与否。
所以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在立冬节气这一天,没有下雨出现一个大晴天的话,这也预示着进入整个冬天以后,天气以晴天为主,就连三九天也不例外。
但是对于看“立冬无雨一冬晴”来预测三九的天气,根据农谚的说法,还不如看十月初一这一天准确,因此冬天和十月初一还是有一定必然联系的。
第二,“寒衣节天晴,无碳也过冬”。
寒衣节,也是十月初一这一天,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寒衣节,也就是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天气晴朗的话,那么这也预示着今年冬天比较好过,特别是寒冷的三九天,在没有柴炭烧火的情况下,也能度过,这也预兆着天气比较暖和了。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俗语,也是说明了这种情况:
“十月初一阴,难寻卖炭翁;十月初一晴,柴炭满街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初一这一天出现了阴天天气,那么这也说明了卖炭翁也找不到,因为卖炭翁早早把炭卖完了,这也说明了天气比较的寒冷。
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是晴天的话,这也预示着卖炭翁比较好找,大街上遍地都是。不过这也预示着天气比较的暖和,因为没有买炭的,卖炭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
第三,“十月初一晴,三九衣服晒满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十月初一这一天天气晴朗的话,那么这也预示着今年冬天不会寒冷,即便三九最严寒的日子里,洗涤的衣服都可以在院子里晾衣绳上晾晒。
对于“三九天”来说,也是一年当中最严寒的阶段,冬至这一天交九,而三九是指第三个九日,此时已经进入农历腊月了。
对于三九,俗语有着“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了,所以按照这样的说法,十月初一和三九还是有一定必然联系的。
第四,“寒衣节来日头笑,冬天腊月暖如春”。
农历腊月,已经进入三九天了,这也说明了寒衣节和三九天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这一天出现了晴朗的天气,这也预示着进入冬天的腊月以后,天气会非常的暖和,就像是春天一样。
通过上述的说法,对于俗语“三九冷不冷,就看十月初一”,还是有一定说法的,毕竟这也符合“气象韵律”。
不过这都是民谚而已,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南北地区跨度比较大,所以这句农谚只是适用于中部,北部,东部等地区,至于西北,西南,东北地区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