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扑面,大洋彼岸传来一声叹息。
一纸民调,揭开了美国社会的真实面孔。华盛顿智库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10月26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华好感度仅为26分,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这个数字,连及格线的一半都不到。
数字会说话,人心难测量。超过80%的美国民众对华"敌视",这种情绪比珍珠港事件后还要严重。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认知战争。
美国社会为何会走到这一步?细究其因,不外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印象管理"。从新冠溯源到经济危机,从科技竞争到军事对峙,美国政客们编织了一张巨大的"认知陷阱"。他们把通货膨胀的锅往中国身上甩,把经济衰退的责任往东方推。
看看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的铁门紧锁,再看看美国对世卫调查的闭门羹,真相和谎言之间,只差一把钥匙的距离。
变味的不只是民意。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最近的一番话耐人寻味:美中是"系统性竞争者",这种关系将持续十年或更久。这位外交官的措辞变化,折射出华盛顿决策层的战略焦虑。
有趣的是,美国正陷入一个自相矛盾的困局:既想遏制中国的发展,又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就像一个贪婪的赌徒,既想通过制裁获得筹码,又害怕失去牌桌上的机会。
2024年美国大选在即,特朗普王牌可能重现。第二轮贸易战的阴云正在集结,这让人不禁要问:昨日的贸易战给美国带来了什么?除了高企的物价和失业的工人,还有什么?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美国的制裁大棒高高举起。然而市场的选择是什么?全球新能源车市场上,中国品牌的身影越来越多。这不正印证了那句古话:堵不如疏,打压不如竞争。
美国的精英们应该明白,想用制裁和围堵来阻挡中国发展的车轮,无异于用手掌去接住落下的巨石。
更让人深思的是,在这场由美国主导的"认知战"中,普通美国民众才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被刻意扭曲的信息裹挟,对一个素未谋面的东方大国充满莫名的敌意。这让人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在操纵着这场"认知战争"?又是谁在收割着这场对抗的红利?
但凡帝国主义的衰落,总是始于傲慢,终于偏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