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卧病在床,召来太子李治,虚弱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急迫。"儿啊,我走后,朝中有一人你务必要小心。"李治凑近父亲,认真聆听。李世民继续道:"此人才华横溢,功勋卓著,但性情桀骜不驯。我将先贬他出京,你即位后再重用他,以收其心。"说到这里,太宗停顿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然而,如果他不愿领旨,那就说明他已不可用。若你无法让他彻底顺服,那就...杀了他吧。"李治惊讶地看着父亲,心中充满疑惑。太宗口中所说的这个人究竟是谁?为何如此厉害,连父皇都如此忌惮?他真的会成为大唐的威胁吗?

李勣,字懋功,祖籍平北,出生房徐氏

他的人生轨迹可谓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早年间,李勣投身瓦岗军,在动荡的隋末时期寻求生存之道。当时的瓦岗军首领李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天下,李勣在其麾下屡立战功,很快就成为了李密的心腹大将。

然而,世事难料。公元618年,李密决定向唐朝投降,李勣也随之归顺大唐。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勣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胸襟。为了帮助旧主李密在新朝廷中谋得一席之地,李勣将自己占领的州县功劳全部让予李密,以此报答知遇之恩。这一举动不仅显示了李勣的忠义品格,也引起了唐高祖李渊的注意。

李渊对李勣的为人极为赞赏,不仅赐予他国姓"李",还擢升他为曹国公,兼右武候大将军。这一系列荣誉标志着李勣正式步入大唐权力核心圈,为他日后的辉煌军旅生涯奠定了基础。

投唐之后,李勣很快就投入到了平定天下的征战中。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正值壮年,雄心勃勃,四处征伐。李勣成为了李世民麾下的得力干将,随其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0年,宋金刚作乱,李世民率军讨伐。在这场战役中,李勣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术素养和勇猛精神,为大唐军队取得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仅仅一年之后,李勣又率军占领了战略要地虎牢关,进一步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李勣最为辉煌的战绩或许要数公元622年的洺水之战。当时,叛军首领刘黑闼部将高雅贤率军叛乱,威胁中原腹地。李勣临危受命,率军迎击。在这场关乎唐朝命运的战役中,李勣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最终大败高雅贤,随后又乘胜追击,平定了兖州。这一系列胜利不仅彰显了李勣的军事才能,也为唐朝的统一大业扫清了障碍。

李世民登基称帝后,并未忘记李勣的功劳。他拜李勣为并州都督,赐封邑九百户,以示嘉奖。这不仅是对李勣过往功勋的认可,更是对他未来的殷切期望。

在并州任职的十六年里,李勣又一次展现出了他的卓越才能。他不仅守卫边疆,更是多次率军出击,打败了来犯的东突厥,使得边境地区长期保持安宁。李世民曾感叹道:"隋炀帝不能选贤安民,只知道筑长城来防备突厥,对世情的认知糊涂成这个样子。而我现在委任李勣在并州,就使突厥畏惧他的威名逃走,边塞安静,难道不是远远地胜过筑长城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勣的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上,他在治理地方方面也颇有建树。在他的治理下,并州不仅边境安宁,民生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鼓励商贸,使得并州成为大唐的富庶之地。

正是凭借着这些卓越的功勋,李勣在唐朝武将中的地位日益稳固,仅次于李靖。他的才能、功绩以及在军中的威望,使他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臣,也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李世民对李勣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从初期的信任与重用,到中期的倚重与赏识,再到晚期的忌惮与防范,最终陷入了一种两难的抉择之中。

在李世民即位初期,李勣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功勋而受到重用。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任命李勣为并州都督,负责镇守北方边疆。这一任命体现了李世民对李勣的高度信任,因为并州是抵御突厥的重要前线,需要一位能力出众的将领坐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勣在并州的表现不负李世民所望。他多次击退突厥的入侵,巩固了大唐在北方的统治。贞观四年(630年),李勣配合李靖等将领,大破突厥颉利可汗,彻底瓦解了东突厥汗国的势力。这一战役不仅巩固了唐朝的北疆,也为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勣的卓越表现使得李世民对他愈发倚重。贞观九年(635年),李世民亲自率军征讨吐谷浑,李勣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参与此次远征。在这次行动中,李勣再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为唐军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对李勣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源于李勣的过失或背叛,而是源于李世民对权力的敏感和对朝局稳定的考虑。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世民决定亲征高句丽。在这次重大军事行动中,李世民并未让李勣担任主要将领,而是让他留守后方。这一决定可能反映了李世民对李勣影响力的警惕。毕竟,李勣在军中威望甚高,如果让他统领大军,可能会对皇权构成潜在威胁。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再次亲征高句丽。这次,他依然没有让李勣担任主要将领。相反,李世民任命李勣为洛州都督,实际上是将他调离了军事中心。这一举动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李世民对李勣的防范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世民的这种态度变化,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成熟君主的复杂心理

一方面,他深知李勣的才能和功劳,不愿轻易放弃这样一个得力干将;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李勣的影响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这种矛盾心理在李世民临终前达到了顶点。他向太子李治交代,要先将李勣贬谪外放,然后再重新启用,以此来测试李勣的忠诚度。同时,李世民还告诉李治,如果李勣不愿意接受贬谪,那就说明他已经不可再用,必须除掉。

李世民的这番遗言,充分体现了他对李勣的复杂态度。他既认可李勣的才能,希望儿子能够继续重用他;又对李勣的影响力心存顾虑,担心他可能成为新君的威胁。这种既想用又怕用的矛盾心理,正是李世民晚年对李勣态度的真实写照。

李世民对李勣的态度变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君主对权力的敏感,也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复杂性。在这种关系中,才能和功劳固然重要,但忠诚和服从更为关键。李世民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深谙这一道理,因此在对待李勣这样的能臣猛将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

高宗李治继位之初,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他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他还要处理复杂的朝廷关系,其中最棘手的就是如何对待李勣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治即位后,并未立即按照父亲的遗言将李勣贬谪外放。相反,他采取了一种谨慎而又柔和的态度。永徽元年(650年),李治任命李勣为左武卫大将军,这一任命表面上是对李勣的重用,实际上却是将其调离了地方军政大权,使其更易于监控。

然而,李治并未就此停止对李勣的提防。永徽二年(651年),朝廷突然下令,将李勣的封邑由九百户削减至五百户。这一举动虽然没有明确的理由,但无疑是对李勣权力的一种削弱。李勣对此并未表现出任何不满,仍然恪尽职守,为朝廷效力。

李治对李勣的态度逐渐变得更为复杂。一方面,他深知李勣的才能和在军中的威望,不愿轻易放弃这样一个得力干将;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李勣的影响力过大,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这种矛盾心理导致李治在对待李勣时常常举棋不定。

永徽三年(652年),高句丽再次对唐朝边境发动进攻。面对这一危机,李治不得不重新启用李勣。他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全权负责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这一决定显示了李治在国家安全面前的务实态度,也体现了他对李勣军事才能的认可。

李勣此次出征高句丽,再次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率军击败了高句丽的主力,攻破了多座城池,迫使高句丽请求和谈。这次胜利不仅巩固了唐朝在东北的统治,也进一步提高了李勣在军中的威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李勣的这次胜利却引发了李治更大的忧虑。永徽四年(653年),李治以论功行赏为名,将李勣调回长安,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表面上看,这是对李勣功劳的嘉奖,实际上却是将其调离前线,削弱其军事权力。

李治对李勣的态度愈发谨慎。他开始更多地倚重其他将领,如苏定方、契苾何力等人。这些将领虽然也有才能,但在资历和威望上都不及李勣,因此更容易控制。

永徽五年(654年),李治再次削减李勣的封邑,从五百户减至四百户。这一举动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李治对李勣的防范之意。然而,李勣仍然保持沉默,未有任何不满之举。

李治对李勣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新君主的复杂心理。一方面,他需要李勣这样的能臣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李勣的影响力过大,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种矛盾心理导致李治在对待李勣时常常摇摆不定。

然而,李勣的忠诚和能力最终还是赢得了李治的信任。显庆元年(656年),李治任命李勣为司徒,这是朝廷中仅次于宰相的高位。这一任命表明,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考验,李治终于认可了李勣的忠诚,决定重新启用这位老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治对李勣的态度变化,不仅反映了一个新君主对权力的敏感,也体现了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复杂性。在这种关系中,才能和功劳固然重要,但忠诚和服从更为关键。李治作为一个刚刚即位的皇帝,在对待李勣这样的能臣猛将时,不得不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以确保自己的统治稳固。

武则天执政时期,李勣的地位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

从初期的重用到后期的疏远,再到最终的平反,这一过程既反映了武则天的统治策略,也体现了李勣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处世之道。

在武则天刚开始执掌朝政时,她对李勣采取了重用的态度。显庆五年(660年),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临朝听政,她立即任命李勣为左武卫大将军,负责统领禁军。这一任命不仅是对李勣军事才能的肯定,更是武则天为巩固自己权力而采取的策略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