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媒在印控拉达克地区内的列城公路上,拍摄到了印度撤军的画面。
这个拍摄地点距离班公湖大约50公里,一大批印度的军用卡车,正一辆接一辆地沿着公路通过拍摄点,从边境对峙地区向印度国内开去。
不过在外媒的镜头中,我们只看到了从一线撤下来的摩托化步兵,而坦克、步兵战车、火炮等重型装备并没有出现。
也不知道他们是已经撤走了,还是将在冲突地区附近继续布防,随时准备出尔反尔。
先暂且不论这个。
光说印度撤军这个事,已经是迈向和平和繁荣的重要一步。
毕竟,莫迪此前在金砖峰会上已经释放了善意的信号,他把维持中印关系的稳定放在了重要位置上。
原话是这么说的:“维持对华关系稳定是印度的优先事项”。
什么是优先?
当前中印最大的问题就是边境,为了显示诚意,印度做到了。
不过,外长苏杰生却给眼前的“繁荣景象”泼了一盆冷水。
他说,虽然双方通过谈判达成了一些共识,但要说关系完全恢复正常,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仔细品味,苏杰生说的这些也不无道理。
换句话说,四年多的边境对峙,双方的矛盾已经很深了。
虽然表面上可以修补,但内心的芥蒂不是轻易就能消除的。
完全恢复关系,需要时间。
有分析人士认为,苏杰生可能坐拥“亲美”立场,他喜欢在中美较量中去挖掘所谓的“战略机遇”,让印度在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中获得利益最大化。
苏杰生的观点一直是"先解决边境问题,再谈其它"。
可好几年过去了,这种做法让印度政府在外交上处处受限,难以施展。
表面上看,印度和美国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但这主要是因为两国都将中国视为共同的竞争对手。
然而实际上,如果中印关系持续紧张,对印度来说弊大于利。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莫迪最近才任命了曾在北京工作过的维克拉姆·米斯里来处理中印关系。
这样显示出他在新任期想要改变过去做法的意图。
莫迪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虽然短期内与中国对抗能让印度在国际上更有发言权。
但从长远来看,印度不能甘当美国的棋子,而是要找到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位置。
如果印度始终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就很难真正成为世界大国,反而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更重要的是,这种摇摆态度会让中印关系变得更加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边境冲突。
长期紧张的边境局势,最终损害的是印度自己的利益。
但苏杰生对所说的,中印间达成了一定协议,但双方关系正常化还“为时尚早”,因为双方之间潜在的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这很可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也是在向莫迪施压。
希望他在对华政策上不要转变得太快,继续保持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势,中国自然也不会掉以轻心。
要知道,这次中印达成的共识,并没有彻底解决双方在边境地区的领土诉求和分歧。
我们之间最大诉求是长达约2000公里的边境一直没有正式确定。
印度一直主张对我方西南、西部边境的部分领土“拥有主权”。
而我们历次达成的共识也好,默契也罢,实际上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10月达成的共识也只是解决了部分地区的巡逻问题,也就是说,只要印度愿意,未来依旧可以继续挑衅。
而这一次中印边境地区的局势得到缓和,却也在一定程度给予了印度加强基建的时间和空间。
为什么这么说。
数据告诉我们,仅在2022年,印度就在边境地区花费了200亿美元,占当年军费总支出的四分之一。
四年间印度在这里投入的军费已接近800亿美元。
底子还是在在的。
就算撤军,也不会将所有的设施都拆掉。
所以说,只要边境地区问题没有得到彻底地解决,那么伴随着印度在北方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未来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也就会一直存在。
但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不大。
现在的印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这个重要邻居的支持。
莫迪政府一直奉行"务实外交"政策,在俄乌 冲 突中左右逢源,既与西方交好,又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
不过最近印度明显更倾向于俄罗斯,这让西方国家有些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正好能帮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
还有就是经济,中国作为亚洲经济的重要力量,对包括印度在内的周边国家都有着重要影响。
今年年初,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要发展制造业,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支持。
无论是资金、原材料,还是新能源技术,印度都需要中国的合作。
至于苏杰生所说的,我们也要听进去。
毕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要结束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观点与本文不一致是正常的。
大家要文明交流,互相赋能。
感谢理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