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高校的扩招正如脱缰野马从本科到硕博越演越烈!
尽管民众大声疾呼就业困难,学历贬值,反对扩招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高层似乎置若罔闻,反而还认为现在的力度不够,扩招还有巨大空间。理由就是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高等教育上依然遥不可及。比如经常拿来衡量一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指标“千人注册研究生数”,我国现在只有2.4,而英美发达国家,包括俄罗斯,都在10以上。所以不搞扩招大跃进,怎么能超英赶美,世界第一呢?
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站到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来就没有停歇过。但在研究生的占比上来较劲,这其中有多少科学道理可言?
其一,我国有14亿人口,要真达到英美千分之十的占比,那么我们研究生的总数要在现在的基础上至少要增4倍以上。去年我国研究生总数为365万,总量已居世界第二,增加4倍,那就是1460万。照此高校每年还要扩招多少?这么多的研究生毕业又怎么找工作?
其二,人才的质量如何保证?姑且不说西方高等教育的历史和机制比我们先进,就说经过二十余年的扩招,高考录取率已经在无限度地向100%接近,研究生再扩招,使本来在入口已经放宽的大学,在出口上又豁开了更大的口子。如此宽进宽出要谈保证质量就是个笑话。海量的研究生招进来,就现在的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如何跟得上?大学只能堕落成为注水的文凭工厂。就算我们在数量上与国际比肩了,但质量如何与人相提并论呢?硕博泛滥成灾,这样的大而不强甚至是自欺欺人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高校到底为何要扩招?追根溯源,二十多年前扩招的初衷,本身就不是为了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大学生去超英赶美,世界称雄。1998年底,经济学家汤敏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提出了包括缓解就业压力在内的五点扩招理由被中央采纳。中央随后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高校扩招计划。从1999年6月开始,扩招在当年增幅达42%的基础上,连年翻番,到今年在校毕业生已从2000年的95万增加到1179万的新高,且这种上千万的规模还将持续十年之久。
我们不可否认把大学扩招作为一项经济手段,对于当时刺激消费,缓解企业下岗就业压力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扩招带来的副作用不仅缓解不了就业压力,还把过去建立起来的人才梯次教育机制和人尽其才的用人观念完全摧毁,使更多的家庭和学子赔上了金钱和青春,寒窗苦读,最终换来的只是一纸文凭和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什么叫人才?不在乎个人有多大的本事,关键是社会环境能够人尽其才才叫人才。社会发展和进步将推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和专业,所以从促进就业的角度看,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与社会分工相对应,高中低、多元化呈梯次结构。现在扩招把所有的学生都送进大学,再把更多的大学生都变成研究生,这种单一的劳动力供给模式,怎么可能与社会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就业需求去对接呢?一方面,大学教育再全面和高端,哪怕读到博士毕业,也不可能包揽社会百业360行所需要的学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把搞学术研究的都逼到去送外卖跑滴滴,那不是人才浪费吗?
所以,扩招从初衷由经济端发起,到现在要靠数量去国际上取胜,其基本的逻辑在理论上本身就是荒谬的。如果现在还不刹车,不仅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会因今年毕业的还没有消化,明年毕业的又蜂拥而来,矛盾逐年叠加,一年比一年难。更要命的是高校沦为文凭工厂,将极大地降低我国教育和人才质量,损害大学的国际声誉和威望。同时,等人口的高峰期过后,如此众多过剩的大学无人来上,又该何去何从呢?
救救孩子,救救教育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