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都知道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由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镇压下去的,历时近十余年,曾国藩为清王朝平定了半个中国,但是在曾国藩率军进剿太平军的前五年却是有输有赢,输得往往还更为惨烈,如1854年的靖港一战曾国藩痛惜的要跳水自杀。但由于清廷对汉族领军大臣的猜忌,曾国藩时时处处受到清廷和地方大员的打压,苦闷不堪。而对于太平军、捻军兴起的形势,清廷内却有一位头脑十分清醒的宗室成员,他就是清朝开国元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后裔,时任郑亲王端华的弟弟肃顺,他认识到清廷颓势面前,只有汉人才能挽救这一败局,显露出“万人皆睡他独醒”的政治敏感。肃顺认为必须重用有能力的汉族官僚,才有可能渡过重重难关。他知道曾国藩自己练兵、筹饷,事情办得很不顺利,处处受到清廷的猜忌、牵制,直接影响到江南战事的进展,只有放给曾国藩以地方实权,方能筹到饷、练好兵。1857年,曾国藩向清政府进奏不愿意再以“客寄”身份继续带兵,肃顺有意向咸丰帝保荐曾国藩及其集团成员,但其深知咸丰帝忌用汉族官员,更有满族权贵之阻遏,于是他向咸丰帝屡次“倡言重用汉臣”,使其逐渐认识到重用汉人对维系清王朝安危的重要性,经几番周折,或让幕友举荐,或亲自奏保,终致曾国藩集团成势。1860年5月,太平军再次攻破江南大营,接着进军常州、苏州,两江总督何桂清弃苏州城逃走,6月咸丰帝撤去何桂清两江总督兼各国通商事务钦差大臣之职,颁旨查办。同日赏前兵部侍郎曾国藩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不久,咸丰帝以廷臣的奏请,相继颁旨令曾国藩保荐封疆将帅人员及节制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使湘军将领握有地方实权,成为扭转时局转变的一件大事。10月,湘军克复安庆,咸丰帝谕以曾国藩“调度有方”,颁旨加恩授太子太保衔。咸丰帝北逃热河后,谕令各地督抚进京勤王,“曾国藩曾疏请勤王,为朝旨所拒”,因为曾国藩正统帅湘军进攻太平军,如北上勤王,势必功亏一篑,朝廷两害相权才拒绝了曾国藩勤王之请。咸丰帝对曾国藩的态度前后变化之大,肃顺从中起了很大作用。1864年7月,湘军破太平天国的天京(南京),此时曾国藩门生故旧统领着大片地区,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骆秉章,江苏总督李鸿章,还有五个现任巡抚是湘军嫡系,加上曾国藩本人是两江总督,手握20多万湘军精兵,成为当时头号实力派军阀。不久,湖北巡抚胡林翼保举左宗棠的奏折呈送到咸丰帝案前,称赞左宗棠有大才,可大用,还说左宗棠之所以遭到诽谤,是因为他名声太大的缘故。咸丰帝果然找肃顺核实询问,当时正值清廷用人之际,左宗棠如果擅长打仗,可以不追究他的小过错而使用。肃顺于是说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那里幕僚,出的都是妙计良策,像这样的人才确实要珍惜。咸丰帝就听了他的话,不仅没杀左宗棠还赏了他个四品军务帮办的职务,而且给皇帝留下很深印象。此后,左宗棠官至闽浙总督、陕甘总督等职,不仅为击败太平天国立下大功,而且率部抗击沙俄而将新疆列为帝国行省,还创下抗击法国三战三捷的不朽功勋。咸丰十一年(1861年)7月15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16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八大臣,向他们交代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即同治帝),并请八大臣辅助政务,这就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不想他们的存在却危及到载淳生母慈禧对最高统治权的企图。于是慈禧联合东宫太后慈安、受到冷遇的恭亲王奕訢策划夺权政变。由于八大臣过于自大,对慈禧一派疏于防范,再加上肃顺平时过于强势、跋扈,过于偏袒汉族大臣,得罪了不少满族权贵,在慈禧等人的精心筹划下,慈禧集团打了肃顺等人一个猝不及防,只用六天时间就将肃顺捉拿斩首,史称“辛酉政变”。 肃顺被杀后,曾国藩、郭嵩焘等人扼腕叹息。曾国藩甚至很凄惨的说道:“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曾国藩深知京城之中能识大体之士除肃顺外,几无他人,恐清政府使用汉人的政策再有波折,如此不仅太平天国起义难以平定,自身亦有被人陷害之危。后来,慈禧太后等承继以汉制汉之策,才使曾国藩释然。
成就曾国藩
搭救左宗棠
咸丰六年(1856年)曾国藩克复武昌,奏陈左宗棠有济师、济饷之功,咸丰帝颁诏以兵部郎中用,旋即加四品卿衔。
左宗棠很有才华,但脾气十分不好,终招致杀身之祸。1859年,左宗棠将永州镇总兵樊燮以见面不跪有骄倨之罪革职,樊燮不服,遂勾结湖广总督官文,湖南布政使文格,欲借樊燮案将左宗棠杀掉。官文召左宗棠至武昌,与樊燮对簿公堂。左宗棠如去,恐有去无回,如不去,亦难辞其咎。骆秉章上疏力争,朝廷下旨令官文密查,“如左宗棠果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肃顺闻知大惊,连忙将此消息辗转透露出去,请外官上书为左宗棠说好话,然后他再帮忙在咸丰帝那里周旋。
死于辛酉政变
热门跟贴